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唐代文学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转折。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更多的诗人更加正视现实,在诗歌创作方面,新乐府运动也随之兴起。

李绅可算是新乐府运动的最早实践者。他曾率先写出《新题乐府》二十首,受到白居易等人的赞赏。元稹曾说他的《新题乐府》“雅有所谓,不虚为文”,可惜这二十首今已不传。

但是,李绅早期创作的《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却可以弥补这个损失,其风格和精神也基本与新乐府运动相符合。

在《悯农》诗的第一首中,作者以简练朴质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在当时司空见惯的事实,一个鲜明而突出的矛盾现象。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鲜明对比,使人们联想到当时农田的丰收景象。“种”和“收”两个字,点出了农民在这种丰收中所付出的艰辛。第三句,既把丰收景象进一步扩大,又把农民的劳苦艰辛进一步推广。在这个基础上,用结尾一句,点明矛盾的所在。这样,通过前两句的对比,进而又通过前三句和第四句的对比,把农田的丰收、农民的辛劳和“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直截了当地摆到了读者面前。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作者在当时不可能把封建统治者与农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阐述得十分清楚。然而,这首诗通过通俗简洁的语言提示读者:成千上万的农夫,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春种秋收,使得四海之内,良田万顷,五谷丰登,而他们却不得温饱,“饿死”的恰恰是他们!这至少可以启发读者对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思索。在客观上,控诉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农民剥削之残酷,喊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