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本篇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主要写别离之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抒发平生遭遇的感慨。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五:“《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载:“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调一百零三字,上片十句五十一字;下片八句五十二字。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韵。又名《雨霖铃慢》。
* * * *
上片:临别情景——黯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头三句既叙且抒,当阵雨乍停,秋蝉凄鸣之时,我们在长亭送别。此景此情,怎不动人心弦?下边三句,是说在京城郊外设宴饯别。都城,京城,此指河南汴京。帐饮,在城郊设帷帐饯别。但是,在这即将远别时刻,即使高级宴请,也没有什么情绪了。何况兰舟传声即将出发,欲留不得,更令人悽然惆然! 相传鲁班以木兰树为舟,故后世即用它为船的美称,如“兰舟桂楫”。
执手两句,是说既执手又无言,双双泪眼相对,只闻哽咽歔欷之声。作者以此进一步加浓离情的描写。由“念”字作领,带起的几句,是从上片到下片的过渡,也是由当前情景向别后情景的过渡。去去,这一迭字,是表示越离越远的意思。烟波,水波上弥漫着团团轻雾,江流一泻千里,两岸莽莽平川;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重重下压,极言其深邃之意。其气势,一直沿汴河南伸至古代辽宽的楚地。真是无边的秋晚景色,无垠的别离愁情。
这是上片所写的将别与临别的情景,约言之:黯然!
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凄然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片开首两句,是承接上片词意的。按照词学理论,这个接榫的最高境界是:“不欲全脱,不欲明粘”(刘体仁语)。这首词在这里,正达到这个境界。全词要旨是写“别离”的,在此说“伤离别”,当然不会“全脱”;那么,是否“全粘”呢?也不是。因为,虽然仍在说“别离”,但它又把一时的、个别的情形上升至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成为具有永恒性的人生大事了。这样就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佳句已成为千秋传诵的名句,为什么?甚至有人竟将这句来代表整个柳词呢?
我看它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酒醒即愁醒。因为“酒”只能麻醉一时而不能消除愁恨,一旦醒了酒,愁则更愁;二是“晓风残月”,是一派凄清景色,也是最逗人相思之象,是最使人难堪之时;三是,只见夹岸垂柳,不见心爱之人,因而越远念离人。这是由于杨柳作为别离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只要见其物,就会涌出离情别绪来;四是,这些话正说到人们的心坎里。因为人人都有别离之事,人人都有伤别的体验,一旦有人道出,就会产生“同呼吸、共命运”之感,于是引起共鸣,也因共鸣而传诵。
词的最后四句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里的经年,是指经历一年或若干年。风情,是指一种深情密意。不必如有些解词者所释:“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事情”。至于“良辰美景”、“千种风情”,原是值得人们欣赏流连之美事。但一个远隔心爱之人,长期飘泊异乡者,尚有什么心情去留恋、去欣赏呢,还不是一切等于虚设?何况,关山隔阻,时日迁延,后会无期,纵有千言万语,又能朝谁诉说?唐圭璋的评语甚妙:“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 * * *
柳永此词,一直被推崇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的确,它在思想内蕴和词艺技巧上都有若干可取之处。这里,着重说一点,即:反复点染,词中有画。
在这首长调中,作者以画笔入词,采取了不断加皴,层层点染的手法,描摹了别离的场景、离人的情怀和人生哲理,把一个将别、临别和别后的三段式的人生离别历程,刻画得精细入里,沁人心脾。在具体描写中,词人或用正描法,或用反衬法,运用得心应手,有声有色。
在写将别时,以画家的烘托手法,用了大量“示别”物象,如烦人的骤雨、凄怆的蝉鸣、愁人的暮色和惹人的长亭等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置于人们眼前,预作别离的氛围渲染,为临别的出现作了先导。
在写临别时,又刻意引入了无绪的“帐饮”、催发的“兰舟”、无言的执手相对和“泪眼”与“凝噎”,还加上一抹“千里烟波”、“沉沉楚天”,把一个别离的场景和离人的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震撼了人们的心旌。
以上这些,都是从正面描画“伤别离”的。词人还嫌不足,又从反面衬托“别后之苦”,使伤别离“伤”得刻骨铭心,永志难忘! 看看词人是怎样使用这个“反衬法”的?
大家知道,在绘画中,人们常用手法有:虚实相生法、大小互衬法和藏露结合法,以及平奇互见法等等。这些都是体现绘画“多样统一”原则的具体方法。其实,这也是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规律在人文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这些带普遍性的方法,既适用于绘画,当然也可用于诗词创作。柳永此词中的反衬法,正是其中某些绘画手法在诗词中的移植。比如,在别后离情愁思的描写,词人把追昔中记起别前的彼此相悦的“千种风情”,同别后的凄楚独处、形单心寂两相作比;还有抚今时所见眼前的生意盎然、“良辰好景”与自己到处漂泊、孤立无援的处境相映照等等,这正是反衬法的运用,其结果就是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本来惹人欣喜之事和令你渴望的东西,现在却成为可恼的回忆、痛苦的见闻,更加痛楚。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相传明代画家兼诗人唐寅,受五兄弟之邀为其母写祝寿诗,曰:“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下五男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用的就是褒贬反衬法,以反面的大贬衬托正面的大褒。这不仅使诗歌顿挫生姿,更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上述这些,正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对立面交感、相济、互证的审美原则的具体表现。
柳永运用高妙手腕,引画技来填词,不仅使词篇富有音乐美,而且更富有图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