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廷式·永遇乐》原文赏析
秋草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麏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皋接轸,玉关消息初断。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未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这首词题名“秋草”,抒发秋思。作者吊古伤今,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和国力强盛时代的怀念,抒发了对当时国事蹙迫、国力衰落的慨叹。全篇悲愤苍凉,动人心魄。
上片侧重写景。“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即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东汉时幽州州治在蓟(今北京市大兴县)。作者在北京登高望远,发抒感慨,故从幽州写起。这一带秋景苍凉,古人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汉李陵《答苏武书》)面对这种景况,往往使人感慨多端。特别是在黄昏落日之时,愈发使人秋思无限。古人写边塞,写秋景,往往写落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诸如此类将落日与关塞、秋思联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明白这一点,便可以理解这首词中所写的情景。
秋,是一年四季中由暖变寒的转换时节。黄昏落日,又是一天中由昼到夜的转换时节。秋天的落日,特别容易引起人们对于人世转换的感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文廷式身处清朝末世,面对萧萧秋色,自然秋思无限。天空中,成队的大雁哀鸣着,飞向温暖的南方。草丛里,成群的麏鹿惊窜着,奔向安全的处所。平原上,一团团无根的飞蓬随风乱滚,不知要滚向何方?万里西风狂叫着,穿过无边的沙漠,一直吹向遥远的黑龙江。水边的平地上,外族的战车一辆接着一辆,苍然一片。而玉门关前有关战事的消息却已中断。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仿佛世界的末日就要到了,令人心悸魂惊,惶惶不安。文廷式生动地描绘了晚清时期那种特有的衰世、乱世、末世之感。作者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高度的表现能力,他通过秋景描绘了一幅乱世末日图。斡难河,即黑龙江之源。古名黑水,也称鄂伦河。蒙古铁木真于此被推为大汗,上尊号为成吉思汗。词中写此,既言极远,亦隐然有怀古之意。清朝最高统治者为满族。满族原在东北地区生活,凭其武功,入主中原,而今却衰败不堪。念及其祖先兴盛之地,即含责其子孙无能之意。诗词中常用这种手法。平皋,水边平地。接轸,车辆相衔接而行。《史记·司马相如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羌、夷,均指外族。此处暗用《史记》文意,谓帝国主义列强在沿海地区“接轸”而至。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玉关,玉门关。汉、唐时,与外族战争常发生在玉门关外,玉门关遂成为前线的代称。“玉关消息初断”,意味着战况不妙。
下片吊古抒怀。“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写汉朝事。明妃冢,王昭君墓。在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未染,未染秋草枯黄之色。《方舆纪要》云:“塞草皆白,惟此独青。”此处以明妃冢千秋仍在,青青未染,追怀汉代降制匈奴等外族的赫赫武功。“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汉代武功强盛,以强力抵御外族,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故每过祁连山,泪落笳悲。祁连,山名。又名白山、雪山。古祁连山有南北之分。南祁连在今新疆南部,自葱岭而东,包括古昆仑山、阿尔金山及今甘肃省内之祁连山。北祁连即今新疆之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详见《汉书·西域传》。历史上的中国,一度何等强盛!如今山河依旧,人事全非。数十年间,外国侵略者接连叩关,朝廷每每卖国求安,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因此,词人慨叹:“风霜未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但他的爱国热情并未因此而泯灭。结尾处写道:“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运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一方面是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无成,对自己在朝廷上受到的打击表示不满,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愤懑与哀伤;另一方面,也表示壮心未已,有自策自励之意。《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英勇善战,“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追念李广,亦有希望朝廷上下及时奋发,挽救危亡之意。
诗词创作,贵在情景相生。“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多景语”(王夫之《薑斋诗话》)。这首词,就是善作景语的佳篇。上片几乎纯然写景,下片明妃青冢,祁连笳怨,亦如写景。作者对于时代的深沉感慨,在这些生动的景象中表现出来,浑然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