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诉衷情》原文赏析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按照一般小词的惯例,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写情。可是这首《诉衷情》却来一个颠倒: 上片写情,下片写景,这不能不是一个特点。
词中描写了一位妙龄女郎微妙的春情。“小桃枝下”,是背景;“试罗裳”,是人物的动作。从今天摄影的角度看,这个镜头选得实在是好。你看:上面是夭桃横斜,下面是美人试妆,她那绰约的风姿和浓艳的桃花相互映衬,该有多美! 古代女子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她们长期困守在闺房之中,心情郁郁不舒。但一到春光明媚的时刻,她们走出户外,精神便为之一畅。“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李清照《菩萨蛮》) ;“疏梅影下晚妆新,袅袅娉娉何所似,一缕轻云” (宋无名氏《浪淘沙》) ,都是写青年女子初试春装时的神态和情绪,可与此词相互印证。但此词不同之处在于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映衬,好比画画,画面上不仅画一美人,在她的身旁还画有相应的景物。下面 “蝶粉斗遗香”一句,便是一个很好的烘托。是什么招来粉蝶,是花香还是衣香?似乎二者兼而有之。然而最终仍在于写人,正因为人儿娇艳如花,所以招蜂惹蝶。宋人吴文英《唐多令》:“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和这是一个意思。
因为春天到了,到郊外踏青的人也多了。“玉轮碾平芳草”,是写游人乘坐香车宝马从她身边经过。韩偓《重游曲江》诗云: “犹是玉轮曾碾处,一泓秋水涨浮萍。”李清照《庆清朝慢》云: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都是写郊游的景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词。“半面恼红妆”,用了南朝徐昭佩的故事。昭佩为梁元帝之妃,因元帝眇一目,每当元帝将至之时,徐妃必为半面妆以待之。(见《南史》)这里借用此一典故形容词中女子的矜持和庄重,尽管身旁有玉轮驰过,她也不敢正眼相看,而是把头转过去,只让车上过客看到羞红了的半面。词笔至此,一个娇羞怯怯,富有教养的少女形象,几乎呼之欲出。
下片转入写景。过片用了三个三字句,音节短促,韵律流畅,好似一气呵成。“风乍暖,日初长”,是补足前片首句的意思。因为天气转暖,春日初长,所以女子要换上春装——罗裳。而“袅垂杨”则对“小桃枝”作一映衬,至此绿柳红桃,相映成趣,愈益春意盎然了。下面则以排比手法,连用三个四字句。这种句式宋人曾多次用过,如僧仲殊《诉衷情》云:“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前人赞之为“字字清婉”,“真力弥满”,具有“唐人风致”。这些话似乎可以移过来评价陈子龙这首词。朱淑真《眼儿媚》也有类似句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类句子,看似一句一景,彼此独立,然而每句之间,却有内在联系,而且层层递进,所以读到最后,犹有一种力度感。所谓内在联系,我们指的是感情的纽带。因此综观三句,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清人王士祯评此词云: “清真(周邦彦)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至大樽 (陈子龙字) 而情景相生,令人有后来之叹。” (《陈忠裕集》)对于周词的评价,尽管可以商榷,但此处论陈子龙词,却是十分允当的。近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此词上片主要用情语,但能融情入景; 下片主要用景语,但景中含情。情与景水乳交融,遂构成幽美的意境,读之如饮醇醪,令人神往,谁能不说这是一首好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