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符·扬州慢》原文赏析

《李符·扬州慢》原文赏析

广陵驿舍对月,遇山左调兵南下

老柳疏烟,寒芦载雪,江城物候秋深。怨金河叫雁,断续和疏砧。记前度、邗沟系缆,征衫又破,愁到如今。怅无眠,伴我凄凉,月在墙阴。

竹西歌吹,甚听来、都换笳音。料锁箧携香,笼灯照马,翠馆难寻。淮海风流秦七,今宵在、梦更伤心。有燕犀屯处,明朝莫去登临。

公元前三十九年楚怀王改邗城为广陵,故扬州又名广陵。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在扬州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和伤心事,唐末著名诗人牡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在扬州有不少风流韵事和佳咏,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北宋之秦观、南宋之姜夔在扬州也留有足迹,少游之《满庭芳》及白石之《扬州慢》也是有口皆碑的。

李符生活在战火不绝、动荡不宁的明末清初。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开始,至满清铁骑入关南下,明朝遗臣及诸路蕃王纷起抗清,战事几乎没有停止过。李符生活在此兵氛之中,被迫四处飘泊,这首《扬州慢》即写于扬州驿舍中,康熙十三年(1674)夏秋间,浙赣多处兵起,耿精忠深入浙东,并一度攻陷徽州、祁门,清廷急忙从山东等地调兵南下,李符这首词大概写于此时。词中流露了厌战情绪。

上阕说:“老柳疏烟,寒芦载雪,江城物候秋深。” “江城”,指扬州,因邗江流经扬州。词人选用“老柳”、“寒芦”、“烟”、“雪”这些意象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烟水迷离、凄冷肃杀的江城秋景图,并为全词定下了悲凉的基调。烟中之柳,载雪之芦,为词人月下所见。“怨金河叫雁,断续和疏砧。” “金河”,又名金川,现名大黑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境入黄河。卢照邻《秋霖赋》有“金河别雁,铜杜辞鸢”之句,此写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凄厉。“砧”。古时用来捣衣或捣练,砧声,常与戍人、思妇联系在一起。如李白在《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的五律《捣衣》也说:“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这里凄厉的雁鸣以及断断续续、有节律的捣衣声,时时在词人耳畔骚扰,使词人思绪万千,无法安眠。两句以“怨”字领起,表明这些使人不忍卒听的声音引起无穷的哀怨。这哀怨既包括羁旅之愁,又有战乱之恨。“记前度、邗沟系缆,征衫又破,愁到如今。”“邗沟”,即邗江,据史籍记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作为运粮屯军的中转站,“邗沟”和“邗城”,即现在的运河及扬州城。“记前度”,即记得几年前,曾游扬州,此番已是重来;但自上次离扬后,又四处流浪,因而“征衫又破”,写出一派羁旅行役,穷愁潦倒的窘状。如此颠沛不宁、流离失所的生活,词人自然要愁绪满腔了。由“前度”到“如今”的时间流程中,词人的心情一直是不愉快的。“怅无眠伴我,凄凉月在墙阴。”这句总结上片,“无眠”是全篇的词眼。雁鸣及断续的砧声,与词人的不寐互为因果,而词人的千绪万感皆由“无眠”而起。

上阕写“广陵驿舍对月”所见所闻所感,下阕就写“遇山左调兵南下”所引起的感慨了。过片三句说:“竹西歌吹,甚听来、都换笳音。”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说:“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佳处,歌舞胜地,是人所艳羡于扬州的,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为什么这样的胜境,往日的歌吹,却形成了胡笳悲鸣? 比起当日“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杜牧《扬州》诗)的扬州,这是何等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化! 人世沧桑之悲,深厌战乱之情,溢出于字里行间,这就补足了上片为什么会“无眠”,为什么要“怨”,为什么要“怅”了。“料锁箧携香,笼灯照马,翠馆难寻”。“箧”指书箱,是读书人的行囊。“翠馆”,华丽的馆舍。指风流行乐之地。这三句是说,文士们想要在此地再过风流行乐的生活那是办不到了。这三句是倒装,主语在下面,即“淮海风流秦七,今宵在、梦更伤心”,就是拟想宋代的淮海居士风流才子秦观,今宵过此,想起繁华旧梦,也将无限伤心。此从姜白石“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惊”须词意化出。秦观在扬州写有忆汴京旧游的《满庭芳》,以京城春游之乐衬托自己在扬州的寂寞落索之感,其结片云:“凭栏久、疏烟淡日,寂游下芜城。”淮海,多愁善感,被目为“古之伤心人”,如果今晚他也在的话,不知会多伤心呢?! 此句曲折地传达了词人难以自禁的感伤。“有燕犀屯处,明朝莫去登临。”“燕犀”,燕国的兵器,李商隐诗有“冀马燕犀动地来”之句。燕国,在北方。这里借指清兵、“燕犀屯处”即清兵驻扎的地方。“莫去登临”,一方面传达了词人对战争及清兵的憎恶,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多数下层知识界的一种心态: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往往采用逃避主义。当然在李符的《耒边词》里,这首《扬州慢》是十分出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