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渠·少年游》原文赏析
即 事
雨过重阳,柳桥月小,残雁送新凉。几日晴川,三旬沙市,无梦听更长。
秦筝写尽离人意,风急近潇湘。岭接吴云,江连越水,毕竟是他乡。
魏学渠一生游宦,萍踪天涯,历官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羁旅之愁、故园之思,是他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此阕亦为羁旅之作,从词中 “晴川”、“沙市”、“近潇湘”的行程顺序看,或系其早年赴成都幕僚,舟行途中所写,咏词调名本意; 题曰“即事”,乃即眼前景物心情而命笔,截取的是旅途生活的一个片断感受。
词从舟岸景色入篇。“月小”,表明时间,“重阳”,表明时令,“柳桥”,词人舟泊处。重阳节,风风雨雨是其特点,“满城风雨近重阳” (宋潘大临诗),“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踏莎行》),都是前人名句,但魏词对风雨未作实写,只是说“雨过重阳”,读者却可以感受到深秋雨后,浸彻天地间的那种萧瑟、凄恻的气氛。而婆娑摇曳的柳影,与朦胧清冷的月辉,再加上夜空中偶有失群的大雁(残雁)飞过,几声凄厉的鸣声,使羁人心中一个冷颤,感到无比的凄凉,好似“残雁”“送”来的。“送”字炼得极精当。况周颐认为: “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 (《 蕙风词话》卷一) 此阕入篇写景,便有“笼罩全阕”之妙。“几日”三句,由景移写人,回忆行程羁愁。“晴川” ,借指湖北汉阳,唐崔颢有“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名句,“沙市” ,又名沙头市,属湖北江陵县。两地都在长江岸边,是舟行入蜀必经的大埠。“几日”、“三旬”,言行程的漫长。古时行舟长江,甚为不便,常会被困,一滞数月。词人当亦然。这漫长枯寂的旅途夜晚,词人是怎样度过的呢?“无梦听更长”,五个字概括尽了日日夜夜的愁苦心境。宋吕本中有一首写重阳节旅途生活的《南歌子》词,下片云: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魏词似本于吕词,而更为简约精炼。
下片写思乡。“秦筝”句由上片“无梦”而生,言夜半闻筝。角度变换,由出神追忆回到现实舟中凝神倾听。筝,相传秦时蒙恬所造,故称“秦筝”; 筝声哀怨,又称“哀筝”。夜半人静,不知从何处飘来阵阵凄怨幽恻的筝乐,如泣如诉,描摹尽了离人羁客的愁苦心意。“风急近潇湘”,又写风急舟速,突兀相承,似意不关联,暗中却巧妙地将秦筝与湘妃挽合一起,筝声恍然如从湘江底发出,暗含“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刘禹锡《潇湘神》)意。夜半筝声由此蒙上一层梦幻般的神话色彩,显得迷惘、神秘,客子离人的思乡之情也遂被衬托得十分凄惶悲凉。三四两句接写舟中观景: “吴云”、“越水”指词人家乡的山水; 魏学渠家居嘉善,乃吴越故地。思乡情急,抬望远方月下山水,词人想到山水的那边就是梦萦魂系的故乡,这重重迭迭的山连接着家乡的山,这漫长悠远的水连接着家乡的水,“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对眼前山水自然生出一种亲近感。至此,词人思乡之恋如有所慰,仿佛得到了一种解脱。其实,这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结拍“毕竟是他乡”,一声沉重的感叹,突然一个转折,把思乡之情推入了无限憾恨的深渊,拧作一个千手难解的情结。虚字“毕竟”,以入声转折,语气逼仄,声情毕现,力度很大,咀嚼之际,竟把词人的羁愁乡情传注入读者的心灵深处,同唤起一种莫名的惆怅意绪。“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 (清沈谦《填词杂说》)此阕结句,深得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