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东坡“明月几时有”一首,上下两六字句皆叶韵。坡公他作,亦不尽然。乃贺方回有一首平仄通叶,凡叶仄者九,叶平者七,除下半第一句外,句句有韵,视坡更密矣。因用其体,自题所著书后
嗟我本无有,天地一沙鸥。盛年难又,无痕春梦付悠悠。抛了功名刍狗,还我千金敝帚,此外复何求?私署曲园叟,小占圣湖楼。朝编蒲,暮缉柳,几春秋。编排初就,居然传诵到遐陬。浪使卖书人富,不管著书人瘦,此事岂良谋?太息百年后,辛苦豹皮留。
俞樾是清朝同光年间著名的学者,一生致力治学,孜孜不倦,著述达一百八十余种。对于卷帙繁富的精神劳动产品,他一向珍爱。这首词就表述了作者对自己惨澹经营、刻苦治学一生的甘苦、欣慰和感慨的心态。
上片集中抒写作者不求功名富贵、唯务文章著述的志趣。开端以嗟叹语气,告白自己“本无有”、又无依的境遇。“天地一沙鸥”句出自杜诗《旅夜书怀》。杜甫形容自己飘零江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者袭其句,用其典,表明自己也如少陵晚年孤独无依。可是他并不沦落。尽管人生短暂,“盛年难又”,青春易逝,宛如“无痕春梦”,付与悠悠流水,但他宁愿“抛了功名刍狗”,也要“还我千金敝帚”,“此外复何求”。古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狗形,称为“刍狗”,祭祀毕就焚毁,毫无价值。作者把士大夫文人营营以求的功名利禄比做“刍狗”,毅然抛了,一心所求的却是“还我千金敝帚”。古代成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文章著述,意谓即使如同一把敝帚,自己也视同千金,倍加珍爱。只要“还我”,让我继续著书立说,“此外复何求”。于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富贵、澹泊明志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突现出来。为此而换来“私署曲园叟,小占圣湖楼”的结局,也显得那么怡然自得。作者晚年在杭州西湖诂经精舍讲学,寓居小曲园,自号曲园居士,因而说“私署曲园叟”。小曲园有小楼为他暂时占用,所以说“小占圣湖楼”。私署其号,小占其楼,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屑一顾,不堪一提。可是作者却津津乐道,心满意足,淡淡一笔,却生动地勾勒出此老恬淡坦然的心境。
下片记述作者治学之刻苦,抒写有所成就以后之欣悦心情。过片三句,化用编蒲缉柳这个典故,追忆一生朝夕攻读的艰辛。东汉学者路温舒,年少时因家贫而牧羊,却不辍于学。他无钱买纸,就截蒲叶书写,编订成册。后来任昉就把这个故实凝聚为“编蒲缉柳”这一成语,比况勤苦好学的精神。作者化用而写成“朝编蒲,暮缉柳”,互文见义,追述自己朝夕刻苦读书,以至度过“几春秋”。勤学苦读,自然会有收获。当自己的著述“编排初就”,付梓印成之后,“居然传诵到遐陬”。“遐陬”指边远地方。这里用一“初”字,和“居然”相呼应,表现了作者谦逊的品格。编排自己的著述仅仅是“初就”,还谈不上精心构撰,也就没有想到传世之后能有多少影响,“居然”二字,就准确表现了这种出乎意料的心情。结果却是“传诵到遐陬”,虽然始料未及,但产生这样巨大的社会效果,却是令人欣慰的。淡淡一笔,聊聊数语,却表现了谦逊、出乎意料、欣喜自得这一丰富的心路历程。可是,这样的劳动产生的结果却是“浪使卖书人富,不管著书人瘦”,知识分子的精神劳动成果竟然肥了别人,瘦了自己。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中国知识分子极不公平的待遇,致使作者对自己献身的神圣事业也发生了疑问:“此事岂良谋?”这一问,既辛酸,又愤慨,展现了内心的矛盾和苦闷。然而,作者献身学术研究的意志毕竟是坚定的。他不仅不悔,反而毅然表示:“太息百年后,辛苦豹皮留。”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劳动的价值取向。五代人王彦章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现实对知识分子的不公平,诚然令人太息,可是著书立说,能为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精神财富,名垂千古,也就不枉为人一场了。这一点似乎平常的心愿,却集中表现了前辈知识分子的高尚抱负和芳洁情操。淡淡十个字的结语,使这首词升华到高雅的境界,堪为士林仪范。
这是一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浓情蜜意、没有华章丽句、没有巧思奇想的词,却能使读者受到感动,得到启迪。其奥妙在于作者长于用质朴的语言和冲淡的风格,准确表现一个终生伏案著述的学者的心态。作者既不回避内心的矛盾,也不掩饰情感的起伏;既写怀抱的高雅,也写处境的孤寂;既写成功的欣喜也写遭遇的不平。质朴中见真诚,淡雅中露深情,自然就能陶冶读者的情操,撼动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