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廷堪·点绛唇》原文赏析

《凌廷堪·点绛唇》原文赏析

黄钟宫,亦入仙吕宫。新秋

疏柳摇烟,曲池波细风初定。玉楼人醒,应念芙蓉冷。欲采芳馨,远道凭谁赠?纤云净,宝蟾如镜,照见鸳鸯影。

这是一首思妇词,写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情人的深幽曲微之情。

上片从写景落笔,从环境描写点带出思妇。这是一个新秋,在一座幽庭深院,清晨,云水弥漫,烟雾氤氲,稀疏长柳,轻摆慢摇于微风烟霭之中,显得恍惚迷离,婀娜多姿。而回廊曲池,一阵轻风吹过,漾起了一泓清波,阵阵漪涟,在熠熠阳光普照之下,波光粼粼,耀人眼目。开头二句,词人采用疏柳、云烟、曲池、和风、细波等物象,极力描绘思妇所处的幽静、宁谧、优雅的环境,起烘云托月作用,虽未直接描写思妇,而其姣好形象和雅洁志趣,已隐然映现,忽闪目前。所以,接二句便顺势将思妇推出:“玉楼人醒,应念芙蓉冷。”二句甚佳,既写出思妇晨醒初起、意态慵懒的形象,点明这是一位养尊处优、生活闲适的闺中少妇,又写出她曲池徘徊、顾花自怜的精神状态。池塘中的芙蓉花,有的早已凋零了,有的只剩下残枝败叶,在清冷秋晨中瑟缩着。此情此景,恍若思妇自身形象的写照,她似乎从“芙蓉冷”中感悟到了什么,所以宜当产生爱怜之心。这是一种移情手法,把人物情感移著到芙蓉花上面,进行艺术观照和想象,从而产生移情效果。爱怜芙蓉,实际上就是爱怜自己;感伤芙蓉花冷,也就是感伤自己形影孤单,意绪清冷。正是从此意念感发起来,她才情不自禁地思恋起远方的情人。下片便是因承此意一路生发下去。

“欲采”二句语出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芳馨”,芳香,指上片所言芙蓉。所以,“欲采芳馨”就是“欲采芙蓉”的意思,既是从眼前实景写来,又是化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之意,点化甚妙。“凭谁赠”犹无从赠、欲赠不能,此句从“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衍化而来。这二句写思妇心理活动。她思恋起远方的情人,想采集一束芙蓉花赠给他,聊寄相思之意。可是,同心人远在天涯海角,“远道凭谁赠”呢?这两句综合古语,浑化无迹,貌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惟妙惟肖地写照出思妇潜在的内心活动:遥念心上人,情不自禁,所以产生“欲采芳馨”、聊寄相思的念头,——这是“欲采”前的情感活动;而“欲采芳馨”的念头尚未付诸行动,忽又想起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山高水长,悠悠无从赠与,那么“欲采芳馨”岂非徒劳?所以思妇随即又产生“远道凭谁赠”的疑问与感叹了。——这是“欲采”后的思想活动。既然如此,思妇也就不得不打消“欲采”的念头。这样,原拟折花寄意的愿望终成泡影,思妇的情感意念经过一番飞轮运转以后,又回到了“欲采”前的情感状态上来,仍然是思情抑郁,无由寄托。也就是说,“欲采”云云,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隐约暗寓了“思恋情人,情不自已——欲采芳馨寄相思——无从赠与,无以寄意——思恋情人,不胜惆怅”这样一个曲折的心理历程,以“欲采”起始,又以“欲采”终结,思妇始终处于愁思怅想之中,什么也没做成,却又胜似做了一切。正是从这“徒劳无益”的空想和无所作为之中,透露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所以,这二句虽从古诗中化来,却灌注了生动热烈的现实生活的真情感受,闪烁着炽热的爱情火花。

至此,思妇恋情已写满写足,臻于极致,这便酝酿出了下面的转折,峰回路转,词意遂入佳境:“纤云净,宝蟾如镜,照见鸳鸯影。”“宝蟾”指月亮。古人传说月中有蟾,故有此称。思妇正在沉吟徘徊之间,猛抬头,但见新秋朗月,高悬中天,纤云舒卷,明净空阔。而月影树荫,塘前池后,又依稀可见双双鸳鸯,往来嬉戏,相伴而眠。好一幅新秋朗月的图景!好一个闺中思妇的情怀!这里,从“欲采芳馨”到“纤云净……”,暗寓了两个转换。一是时间转换。思妇移情怅想,踯躅徘徊,不知不觉,已时过境迁,夜幕降临,新月初升。这便巧妙写出从早晨到夜晚的时间跨度,使意境显得更加深广。二是境界转换。词笔已从思妇心态描写中抽将出来,转而写景,从而使词境从局促、郁结的曲微情感状态转入新月朗照、纤云无尘的清澈夜空,由深沉质实而趋空蒙渺远。情入杳渺,境入空灵,整个境界顿觉空阔清朗。思妇的满怀纡结之情,被这朗朗秋月、澄澈夜空净化了,升华了,她仿佛忆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千古佳话,一任遥念的情思,在秋空澄澈中飘漾,在明月空明中徜徉。一片秋情,几重春梦,都付与了这明月清宵。

此词以写景始,又以写景终,而将少妇思情络绎其间,忽明忽暗,隐约可见。读之恍若雾里看花,镜中赏月,依稀感受到一缕缕渺远思情,涓涓流淌出来,蕴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