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1894年6月,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7月,爆发了甲午战争。面对日本的侵略,李鸿章卖国求荣,加之军事指挥荒唐可笑,致使中国的陆海军遭到惨重失败,並于第二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的形势,一方面是侵略者已伸出血腥的魔爪,亡国危险迫在眉睫,一方面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却依然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梁启超等爱国志士四处奔走,大声呼吁统治者激励军民,一致抵抗侵略。但当权者哪里听得进这些年轻举人的声音。梁启超悲愤填膺,挥毫写下了这首慷慨悲歌、充满爱国者血泪的《水调歌头》。
词的开头劈空而来,提挈全篇。“双玉斗”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上刘邦逃席,留下白璧一双献给项羽,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范增一愤刘邦狡诈,更愤项羽沽名纵敌,于是把这一双玉做的大酒杯 “置之地,拨剑撞而破之”。词作借用这个情节,取的是一个“愤”字,表达了作者悲愤填膺的感情,也为下文醉醒之语伏笔。作者的悲愤到了“满腔都是血泪”的程度。更其令人难以忍耐的是,“无处著悲歌”。作者的满腔悲愤得不到理解,慷慨悲歌无人理睬,难怪词幕一启,就把双玉斗给拍碎了! 清朝建立近三百年,满目河山依旧美好,而国家的形势却日见窘蹙。“人事”犹言国势,指政治局势。上片的末二句是对“人事”的概括: 边廷血腥,战火纷飞,可是将领们却还在椎牛呼酒,醉生梦死! “百户”为卫所之官,掌兵百人,元置,明因之。这里指统兵的将帅,也泛指满朝文武百官。词的上片揭露了朝政的腐败和国家民族面临外来侵略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时的激愤之情。
下片进一步抒写了作者报国壮志不能实现的痛苦,表达了作者为救国救民而不惜献身,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的决心。“千金剑”典出《吴越春秋》: “伍子胥过江,解剑与渔父曰: 此剑中有七星北斗文,其直千金。”贵重的宝剑,比喻报国的壮志豪情和学问本领。“万言策”指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辛弃疾陆游的诗词中屡次出现“万字平戎策”等词语,均指为救国救民而向统治者贡献的宏谋伟略。梁启超在为国事而奔走呼号中,既有着救国救民的壮志,又献上强兵御侮的谋略,但是无人采纳,所以说“两蹉跎”。报国无门,只有借酒浇愁,醉中愤怒地责问天神,酒醒之后泪水如同滂沱的大雨。“呵壁”语出《楚辞集注》王逸《天问序》。传屈原被逐,彷徨山泽,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壁间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等,因作《天问》,书于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因为前句使用了 “蹉跎”一词,而这个词既含有事业无成、志愿受挫之意,又含有岁月流逝、年华不再之意,所以作者接着作了解释和发挥:“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强半为销磨。”“少年心事”在梁启超的笔下是有特定含义的。他写有《少年中国说》,並且更以“少年中国之少年”为笔名发表过文章。所谓“少年中国”是指经过改造、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中国,所谓“少年”是指为改造中国而奋发图强的人们。词中的“少年心思”就是指改造中国、富国强兵的理想志愿。如果因为统治者的昏庸苟安,而使作者的理想志愿销磨殆尽,付诸东流,那将是作者最不愿意、最不甘心、最为担忧的,所以说“只恐”。不愿罢休,不甘沉沦,怎么办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回答。“众生”是佛教用语,指天、人及其他有生命之物。“病”,苦难。“替”,可作代替解,愿意代替众生承受苦难。也可作消除解,以消除众生的苦难为己任。“维摩”是佛教人名,传说与释迦同时,曾向佛弟子久殊师利讲说大乘教义。词中的“稽首礼维摩”並非消极遁世、虔心向佛的套语,而是说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愿意以虔敬的态度去寻求真理。1895年5月,梁启超积极配合康有为,联合在京的一千多名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8月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梁启超任书记,同时,还兼任著名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秘书,向西方寻求真理,向西人寻求对于维新的支持。词中所说的“维摩”,指西方先进思想家。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直抒胸臆。感情强烈,不假修饰,因此较多借用现成的文学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倾泄而出。在语言的组织上,较多运用对举手法,如:“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强半为销磨”,等等。强烈的对比,适于表达强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