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己十首·鹧鸪天》原文赏析
九日寄彦衡济之,兼简仲坚景纯二弟
点检笙歌上小楼,西风帘幕卷清秋。绿醅轻泛红萸好,黄菊羞簪白发稠。
今古恨,去悠悠,无情汾水自西流。澹烟衰草斜阳外,并作登临一段愁
段克己由金入元,隐遁不仕,颇怀故国沦亡、身世不偶之感。这首九日登高所作的《鹧鸪天》词,其中就隐寓着这样的感慨。
词分上下两片,俱写九日登高所见所感,但在写法上有远近虚实之别。上片起句“点检笙歌上小楼”,是交代重阳佳节这天准备了吹弹歌舞,登上小楼。点检,收拾打点之意。“西风帘幕卷清秋”一句,是写既登小楼之后,卷起了帘幕,以便于目览。“清秋”“西风”,点明季节特点。下面“绿醅”“黄菊”两句,再进而写饮酒赏菊。绿醅即酒,红萸指茱萸,古时有重九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去邪之说。这两句词前句写得较轻松快意,后句则微露出衰飒沉重之感。遍地黄花,一片秋色,这是能够使人神爽气清、意兴豪宕的季节。唐代刘禹锡《秋词》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段克己此时不仅已是繁霜满头,且深怀易代之苦不能自已,“羞簪”一词,笔意有取于苏轼《答陈述古》 “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及张耒《风流子》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之句。此处点明自己年岁老大,羞簪黄花,而将关于现实的深层感慨隐于言外,留待下片再作诉说。
下片,作者的视野变得辽远开阔,感慨亦自深沉。“今古恨,去悠悠,无情汾水自西流”,表面上是说历史象汾水一般,滚滚而去,其间的兴亡盛衰,都是无可挽回了。而我们联系作者留恋金代、入元不仕,痛感“繁华梦断”的一贯思想感情,可以说,这“今古恨”并非泛泛的历史感慨,而是作者的易代之恨、遗民之苦。这里,水的无情,历史的无情,更反衬出作者的有情。最后,作者更向远望,目极天涯,景色凄迷,“澹烟衰草斜阳外,并作登临一段愁”,这里,日已西斜,烟澹,草衰,且又那般遥远,是在斜阳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秋景有如此衰飒,它深深地牵动了作者的悲感愁绪。宋代范仲淹曾经写过这样的词句: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苏幕遮》),辛弃疾曾写过这样的词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前者,是写一己的“去国之情” (张惠言《词选》评语),后者,是写民族的沦亡之感。而此处段词的结句,是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两者兼而有之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人会,登临意”,作者把这一切托山水草木以发之,意在笔先,神余言外,仔细体味,自觉哀怨无端。
词上下片由近而远,由实而虚,感情渐转渐深。作者在上下片中按时间发展的顺序,从登楼、卷帘、饮酒、赏菊写到远望汾水,极目天外,依次写来,井然有序。上片重在叙述,实写多;下片转过来偏于抒情,由实返虚,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故虽短章小词,亦足使人掩卷而叹,言外之意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