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金缕曲》原文赏析

纳兰性德·金缕曲》原文赏析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词人青年丧偶,他对早逝的妻子深切的思念,使悼亡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首词作于妻子卢氏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康熙十九年五月三十日)——正当“葬花天气”的暮春时节。“此恨何时已”,三年的岁月过去了,人天永隔之恨依然缠绕着词人,这沉重的哀思也许将伴随词人终生,永远无法解脱。春雨初歇,更深漏尽,不眠的词人听着房檐前一滴滴仍在落下的雨声,消磨着漫漫长夜。“滴空阶、寒更雨歇”,一个“空”字,一个“寒”字,渲染出了一片寂寞清冷的气氛。“葬花天气”既是自然时序,也可以使人联想到朵朵娇花委于尘土的景象,更增加作品凄苦、感伤的气息。三年苦苦的思念,切望哪怕是在梦中与妻子重逢,然而“三载悠悠魂梦杳”,竟然连在梦中也没有见到过妻子的音容。词人有时怀疑这一切会不会也只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长了,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词人明白一切都是现实,不是梦境,他的魂牵梦萦,不能使亡妻魂兮归来。这是为什么呢?词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代妻子解释了一去不复返的原因,这解释中包含着词人更为深厚的内心痛苦,构成了有别于历来悼亡词的独有意蕴:“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人间无味,不及夜台,也就是说生不如死,尘土覆盖的幽冥之境虽然冷清清,但却可以把愁绪一同埋葬。“料也觉”一个“也”字正说明了这实际上是词人自己的感受,为了逃避无味的人世,宁肯抛开死生不弃的钗钿之约。引人深思的是,词人对妻子抛弃钗钿之约并无责备之意,反而认为妻子对人世的弃绝是合理的。他在另一首悼亡词中有“卿自早醒侬自梦”(《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的句子,也喻示着死者的明智和生者的迷失。这都显示出纳兰内心世界的独特。前人悼亡作品大多是抒发悲哀、思念之情,或是作者的落寞、失意之态,而纳兰却在无限神伤的思念之中寄寓了词人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厌弃和绝望。

然而,纳兰终究是纳兰,无论他如何诉说自己对人世的失望和幻灭,他依然如顾贞观所说“情之所钟为独多也”。他不能冷眼漠然地对待人生,因而也就摆脱不掉人世的痛苦。在下片中,词人对亡妻的无限深情表现得更为深挚,也更为凄恻。他渴望知道妻子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境况,幻想能与九泉之下的妻子通音问,好知道她几年的苦与乐,与谁相伴。“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这几句明白如话,然而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正是通过这质朴的家常询问透露出来的。

词人的笔锋至此一转,从对亡妻的追思中回到自己身上:“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上片,词人已说明了在妻子忌日的暮春雨夜中难以入眠,到这里进一步说到自己辗转终夜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忍听“湘弦重理”,也就是再娶一位妻子。对纳兰这样的青年公子来说,丧偶后续娶一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词人不能忘情于亡妻,于是他凄然提出与死去的爱妻结个“他生知己”,这种心愿也正是纳兰执着于生活、执着于感情的体现,惟其始终未能真正抛弃对生活的热望,所以他才具有更灵敏的对人世间悲剧的感应。当他与心爱的妻子相约“结他生知己”时,对无常的世事、无情的命运的疑惧又涌上心头,连这种“缘结他生”的虚幻心愿,也使他充满了不祥的预感——他生的知己就能永不分离吗?“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伤怀惨目,令人不忍卒读。谁能保证在生命的另一次轮回中,会不再遭受命运的摧残,不再尝到残月凄风里无尽的伤痛呢?这种心灵深处的恐惧和颤栗显示出词人感情上的痛苦是如何的深重,致使他踌躇不前,不敢发出向命运挑战的誓言。

无法忘却的深情和无法抗拒的命运,使词人肝肠寸断。“清泪尽,纸灰起”一结六字把词人无限凄凉而又绝望的心境用灰凉孤寂的形象抒写得淋漓尽致。

全词情辞哀婉,内蕴深厚,不用典故,不加藻饰,朴素明白如话,却自有一种痛不可抑的悲戚流转回荡,动人心弦。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词人情感的深沉真挚,这种感情随同词人声泪俱下、如泣如诉的痛切语调直接叩击读者的心扉,使读者没有任何障碍地进入作者的感情状态,去体味词人的“人生长恨”,并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