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通·行香子》原文赏析

《袁通·行香子》原文赏析

上海道中

算定归程,嫩约分明。挂轻帆、江渡春申。怪伊双桨,偏泥人行。要等潮来,等潮去,等潮平。

酒也慵斟,梦也难寻。照相思、一点秋灯。拥衾深坐,谁伴深更?有雨萧萧,风瑟瑟,雁声声。

游子在外,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区别而有种种不同的景况。膏梁子弟驷马高车衣裘食肥,自然是眠花宿柳冶游轻狂的了。而一般士子则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顿坎壈:物质上的贫乏、世俗的冷脸、旅夜的孤眠……所以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游子的悲吟便是中国诗词中的一大类。

袁通这首词以“算定归程”四字发端,即表达了一种急于返家的心情。因急于返家而计算归程,何日到家便大略分明了。“挂轻帆”者,乘一叶小舟,帆轻则舟小,这正表明作者非贵游子弟。“江渡春申”,即渡过春申江。春申江,简称申江,上海市境内黄浦江的别称,误传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疏凿此江而得名。

“怪伊双桨,偏泥人行。”软求、软缠,谓之泥。唐代诗人元稹《遣悲怀》中有句云“泥他沽酒拔金钗”,是说软缠着妻子拔下金钗来让自己当了沽酒喝。“偏泥人行”,是把双桨拟人化,说双桨偏偏缠着人要人往前行。而“怪伊双桨”四字,则是说词人对双桨之泥人前行感到奇怪,仿佛人倒没有桨着急似的。这是一种反向表达法,明明是人自己着急,却偏要说作为物的双桨着急。下面三句“要等潮来,等潮去,等潮平”,则仿佛是行人在劝解双桨,说行船也要有待于潮水的平复。其实,这正是游子急于赶路而不能实现的自我安慰之词。三个三字句的叠用,表达了一种起伏难平的心潮,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

下片写旅况之寂寥。本来是算定了归程的,可是渡春申江时却受阻了,作者感到十分的无聊:“酒也慵斟,梦也难寻”二句,是说酒也没心思喝,觉也睡不着。虚词“也”在句中的叠用,透现出旅人百无聊赖的心情。醉乡、梦乡皆难入,则只有孤眠独对秋灯了。可堪闲忆似花人,小屋清夜正沉沉。一点秋灯,茕茕独独,其中况味自是十分寒寂的,因此作者又以“拥衾深坐,谁伴深更”二句,对这种寒寂的境况加以表现。“拥衾”二字,表明天气冷,正好对应于上句“秋灯”之“秋”字。“拥衾”而“深坐”,说明旅人之无眠,同前面“梦也难寻”句相呼应。“谁伴深更”的反诘句,又正是“照相思”三字的深一层表现。下片结末三句“有雨萧萧,风瑟瑟,雁声声”,则是对旅人无眠之中所体味到的那样一种寒冷寂寥的情况,再加进一步的渲染:风雁过时魂欲断,桌上青灯半明灭,惆怅归心难禁忍,偏逢秋雨正萧萧。至此,下片完成了对旅途孤寂的表现。

总的来看,此词从内容上说,抒写旅人的情怀境况有一定的真实感受。从艺术上说,除了上片运用了反向表现法增加了行文的婉曲和下片对于情与景的描写比较真切这两点值得指出外,还有一点,即在语言表现上,《行香子》这一词牌上下片均须叠下三个三字句,写得不好便易露出硬凑的痕迹,但袁通此词上下片的三字句下得都比较稳惬,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思和渲染景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