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锡·虞美人》原文赏析

《董士锡·虞美人》原文赏析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董士锡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其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王朝风雨飘摇,衰败迹象已十分明显。感于这种时代环境,词人在这首感秋词里表露的即是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开篇直写秋感。“韶华争肯偎人住”,由秋天来临触发美好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岁月迟暮之感。“韶华”,谓美好的时光,它就象那东去的江水,滔滔而下,一去不回了。“滔滔”二字既为年华流逝的恰切比喻,同时呼起下句“西风无赖过江来”,“江”字一出,“滔滔”的比喻自然有了着落。显然,词人是伫立江边抒发秋感的。临江而立,江风扑面吹来,说西风过江,虽为秋景的实写,但词人的思绪却似乎不仅仅在此。从“无赖”词中的感情流露,尤其是下一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的发问,透露了词人的伤秋,不单单在自身之感,而是隐寓着对清廷韶华已逝、国势衰葸、任凭外来势力闯入的哀伤。联系到词人生活的时代,这里的“西风”,当是喻指西方列强而言,是他们历尽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在“几时回”的期待里,则道出了词人对家国遭人吞并的担忧。

过片承上启下,因西风劲吹,故有“秋声带叶萧萧落”,又因“西风”意有所指,这一句也就不单纯是写照秋景,所以下句的笔锋一转而为“莫响城头角”。由于外来势力的涤荡,清廷国势更呈“萧萧落”的萧瑟惨淡,战争迫在眉睫。“城头角”是指战争报警。希望城头角莫响,反映了词人因外来势力的增强、内外矛盾日益加剧而对战争爆发的预感和对战争本身的担心。何以有此忧患呢?“浮云遮月不分明”,陆贾《新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诗句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词句从前人诗意化出,意指清廷奸邪当道,政权腐败。因之造成的国势衰颓,怎能够抵挡外来侵略呢?怎不令人忧心重重!于是化作“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之问,抒发了贤才不得重用,国家无雄才大略者秉政的悲切思想。末句就结构而言,与开篇临江抒怀互为照应。其设想又十分奇警.挽长江洗天,气魄极其宏大,比喻雄奇狂放,放在欲使国家面貌改观上又感贴切合理,读到此,人心不禁为之一凛,沉郁中更有悲壮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