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这是《拟咏怀》的第七首。诗中写自己羁留北朝,悲伤落泪,恨心不歇,仍怀着不能实现的期望。
“榆关”,是战国时的关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这里泛指北方的边塞。这句说边塞上自己祖国梁朝的音信已经断绝。 “汉使”,汉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庾信被滞留的西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这句说祖国梁朝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过”读平声(guo )。这两句点出自己羁留北朝,而故国的音信、使节均已断绝,流露出思念之情。“胡笳(jia)”,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其音悲凉, 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古时称北方及西域各民族为胡人,故云胡笳。“羌笛”,我国古代管乐器,原出古羌族(西部民族), 汉代马融《长笛赋》: “近世双笛从羌起。”这两句写作者听到的都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禁落泪断肠。
“束素”(素为白色生绢),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喻腰细软如一束绢,形容的是美女。 “横波”,指眼睛,东汉傅毅《舞赋》: “目流涕而横波。”这两句写作者别离了祖国,非常悲伤,听胡笳而落泪,闻羌笛而断肠,自己本已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伤别的眼泪,因流涕而损伤了眼睛。恨心,充满离恨之心。 “歇”,尽,竭, 《左传·宣十二年》: “得臣犹在,忧未歇也。” “红颜”,指妇女艳丽的容貌,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汉武帝悼李夫人赋: “既感激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这两句说自已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致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面上是写满怀离恨的闺中思妇,而实际上是以此来自喻。
“枯木”句,用《山海经·北山经》典: “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即“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yin )没于东海。”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青山”句,用《水经注·河水注》典, “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臣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闻人倓《古诗笺》注“青山”句说: “望断河者,仍望其(指华、岳二山)合。无聊之想。”这两句用古代的典故,说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象期望枯木填海、青山断河一样根本不能实现,国破家亡之恨,尤为悲切。
这首诗含蓄、婉曲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悲苦心情。首二句没有正面明写自己的心绪,只是说边塞上断了音信,汉使也不再经过,但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盼望之情。次二句暗示自己流落北地:听到的都是胡音,更使自己落泪断肠。中四句借写闺中思妇以自喻,益显含蓄、隐曲。结尾二句虽说是不能实现的“无聊之想”,但也反衬出作者仍执拗地怀着这种期望。正因为含蓄、婉曲,因而感情更为深沉,心境益显凄苦。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说: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赋”指庾信羁留在北朝时的作品,包括《拟咏怀》27首,而这首诗亦可谓“动江关”之作。
用典,是庾信诗赋的一大特点。此诗中, “束素”、 “横波”、“红颜”均用典,灵巧自然而不觉生僻晦涩;而“填海”、 “断河”二典,用以表达“恨心不歇”,尤为贴切。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庾信于诗中用典,不是为了显露才藻,而是因为他“才华富有”(清人沈德潜语),所以能“援古证今,用人若己”(《文心雕龙·丽辞》),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仗,是本诗的另一特色。这首诗,从首联至末联全诗均对仗。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等联属对更是精工。另外,此诗在平仄声上,每联的上下句也大都相对(只有个别字如“心”、 “不”与下句“颜”、 “复”相对)。此诗由于讲究对仗和音韵,因而读起来声律和谐,节奏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