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歌
(其三)
桃花落已尽,愁思犹未央。
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
此诗没有题目,但我们纵观诗意,不妨冠之以“春愁”或“春思”。这是一位多情女子,在落花纷纷的残春,感物伤时,抒发自己难以排遣的情思。
诗的前两句,是说春日已经逝去,枝头的桃花已纷纷落尽,而自己的绵绵愁思却还没有完。暮春时节,落红无数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慨。以落花寄愁怀,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武元衡的“残花落尽见流莺”(《春兴》),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残》)都描写了暮春残花中想到人的形单影只、寂寞无主;更为人口碑的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写尽了一个少女缠绵的春怨,令人荡魂落魄。同样的意境,此诗以其用语洗练,表情质朴见长。一个“已”、一个“犹”,连用两个副词,写出了时节与心境的强烈反差。可以想象,这是一位芳龄少女,独处深闺,青春渐逝去,欢娱难再来。她的忧思大约早已开始了,本指望春天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春日已去,笑口难开,等待遥遥无期,这郁积是多么深沉!落花已尽与愁思犹在互相映衬,倍觉凄凉难捱!
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承接和延伸。情思郁积,自然要有所寄托。然而托付给谁呢?给春风吗?不,飘忽不定的春风,很难期望它诚实;还是将这相思之情托付给明朗的月光吧!由此可见,这份情思,是多么珍贵;女子对于爱情,是多么审慎、郑重。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春”字往往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所谓“春风动春心”。这里的“春”,就包含有这样两层意思。然而这“春风”的形象,有时又是不那么可靠、不那么光彩的。李白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不也透露出对“春风”的贬意吗?这大概是由于世间常有负心郎,爱情悲剧屡见不鲜吧?来无踪去无形、飞飏缥缈的春风,正好用来比喻那些心猿意马、无足信赖的轻薄之徒;而冰清玉洁的明月,则被比喻为心地光明的可托之人。月光皎洁如水,代表爱情的纯洁无瑕;月亮圆缺有时,暗示爱情的悲欢离合;明月高悬在天,象征爱情的矢志不移。亲人分处异地,举头同见一轮皓月,月亮成了寄托相思的最好信物。《子夜四时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为咏月寄情的佳句,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此诗在与春风的对比中写月,更显出月的可贵可爱。弃春风而择明月,用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形象,尽情尽理地表达出了女主人公坚定高洁、忠贞不二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