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辞|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折杨柳歌辞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之一,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横吹曲辞》。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载《折杨柳歌辞》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写离别。

离别,不仅是诗歌的重要题材,而且在民歌中也不乏其歌咏之作。

折杨柳赠别是古代送行的习俗。行客折柳为的是表示惜别。行客跨上马儿不捉鞭,反而折下杨柳枝表示惜别,行客、坐者都吹起长笛,笛声悲切,愁杀远行的人。折柳赠别,是汉族固有的风习,但“上马不捉鞭”的雄姿, “蝶座吹长笛”的场景,却夹杂着游牧民族善骑的特征和北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调。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

北方自经永嘉乱后,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也互相影响、渗透。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粗犷的气质薰染,也具有了雄健武勇之概,他们的歌声也豪迈高亢,这首写离别的民歌,体现了这一特色。这首民歌抒发离愁别绪,然而绝无南朝民歌的缠绵悱恻,而显得豪放爽朗,慷慨激昂。民歌的前三句都在冷静客观地摹绘场景。先是上马反身折柳的矫健动作,然后是行者、坐者吹笛的画面。末句点明“愁”字,且用“愁杀”,把“愁”的感情推到极端。悠扬的笛声,使行客听着愁思难受。尽管“愁杀行客儿”,但感情并不低抑,而是悲中蕴壮,形成悲壮的格调。

《上马不捉鞭》通过刻画离别的典型场景来渲染悲凉慷慨的心情。上马不捉鞭,远行也无须鞭子,十分准确地捉住了北方人民善于骑马的特点。突现了骠悍雄健的骑马人形象。反折杨柳枝,这一典型动作,包含着深沉的惜别之意。蝶座吹长笛,是北方民族特有的送行景象,这些动作、场景同北方人民迅猛、粗犷的性格十分吻合。 “愁杀行客儿”的情也是北方人民典型的悲壮之情。所以,情与景都具有典型性。

语言质朴无华,纯粹由北方人民的口语提炼而成,但表现力很强,首先是富于形象性,一句勾画一个动作或情景,如浮雕般立于读者眼前。其次是刚健有力,诗句的节奏较紧促,每句顿数为二,这就使语调显得豪迈亢直, “上”、 “折”、 “吹”等动词也下得相当有力。绝无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也无巧妙的双关语,而显示出鼓点般清晰的节奏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