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12),早生华发(13)。人生如梦(14),一尊还酹江月(15)



〔注释〕

①本篇选自《东坡乐府》。赤壁,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嘉鱼县,一说在蒲圻县。词里指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的赤壁矶,亦称赤鼻矶。②故垒,古代的军事营垒。③周郎,三国时吴国周瑜,字公瑾,周郎是对周瑜的爱称。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他是当时孙刘两家抗曹联军的统帅之一。④乱石穿空,一作“乱石崩云”。⑤拍岸,冲击江岸。一作“裂岸”、“掠岸”。⑥雪,比喻浪花。⑦小乔,乔玄有二女,都非常漂亮。长女大乔嫁孙策,次女小乔嫁周瑜。事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史书作“桥”。⑧雄姿英发,姿态雄俊,英气勃发。⑨羽扇,长羽毛做成的扇子。纶(guan关)巾,青丝带做成的头巾。⑩樯橹(qiang lu墙鲁),船的桅杆(挂帆的柱)和长大的船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橹,一作“强虏”、“狂虏”。(11)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故国,旧国,此指三国古战场,即赤壁。神游,指对赤壁破曹故事的遐想。(12)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13)华发,花白头发。(14)人生,一作“人间”。如梦,一作“如寄”。(15)尊,通“樽”,酒杯,此指杯酒。酹(lei类),洒酒祭奠。



〔分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掌地方军事)这样一个闲散小官。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他游览了黄州赤壁。这本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也知道,他说过:“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曹操)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但这里的江山景色,却使诗人深有感触。眼前的景色使诗人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感到事业无成而岁不我与,写下了这首词。所游虽非真赤壁,赤壁词却成了不朽的名篇。

词的上片描绘赤壁景色,分为四层。

第一层首先从大处落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怀古幽情。江水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这使诗人想到了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所以才有了下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二字,表示历史久远,风流人物众多。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东流的江水淘尽了,一是说,现在没有英雄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壮志难酬的内容;二是说岁月的无情,又含有人生短促而事业未成的感喟。两句笼罩全篇,极见笔力,正如沈祥龙称赞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论词随笔》)

第二层便点出怀古的内容,笔墨逐渐集中,先用“故垒”照应上层的“千古”,把读者带入历史兴废的怀古意境之中,诗人在万里长江中,只截取“故垒西边”一段来写;在“千古”历史中,只抽出“三国”一个时期来写;三国英雄如云,诗人又只挑选了一个人物来写,这就是与赤壁有关的少年风流人物周瑜。周瑜知音善武,是东吴名将,事迹很多,你写他哪一件?诗人又从周瑜的众多事迹中,单单拈出赤壁破曹一事。你看他笔墨盘旋,千汇万注,就集中在一人一事上,因而“周郎赤壁”四字,也就成了全词的“核”,全词的“胆”,分外鲜明突出。呼为“周郎”,包含着诗人对周瑜的赞美。二十四岁拜将,三十四岁于赤壁大破曹操,可谓少年有为。把赤壁与周郎联系在一起,也是对周瑜的赞美。“人道是”三字,这里大有意思。赤壁本非真赤壁,这里聊借以抒发怀抱而已。

第三层就围绕“周郎赤壁”四字作文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体描写赤壁景色。从江、山两个方面,创造出一个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境界。景物的雄奇壮丽,就像当年的风流人物一样卓异不凡。“穿”、“拍”、“卷”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石与浪的形象,它们朝气勃勃,斗争不息。这些,都是与英雄人物的精神相一致的。宋代诗人范成大说:“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吴船录》)诗人是要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来衬托英雄人物的精神,这也是美其人故奇其地的一种写法。

上片的第四层是对景抒情。前一层是江、山分写,这里“江山如画”一句,则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概括,把分写的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由写景转为写人,是说三国时代豪杰众多,周瑜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分开来看,这两句诗承上启下,各有作用;合起来看,它又交待出江山与人物的关系:这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的环境。

词的下片,写周瑜所建立的功业和诗人的感慨,分为两层。

过片开头用“遥想”二字,把人们引向古代。前五句是第一层,写周瑜的战功。“雄姿英发”是刻划周瑜形象的关键句。为了写英雄人物的“雄姿英发”,却顺便带出一句“小乔初嫁了”。小乔出嫁,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赤壁破曹则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年夫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初”嫁? 另外,“小乔初嫁”与赤壁破曹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带这一笔?原来诗人是要用小乔烘托周瑜,用“美人”为“英雄”作渲染,更显出了周瑜年少风流,英姿俊美,气度不凡。这一笔别具匠心,不可等闲视之。后两句写周瑜赤壁破曹的功绩。“羽扇纶巾”写周瑜风流儒雅的装束;“谈笑”,写他从容自若的风度;“樯橹”句则是交待战争的结果——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中的辉煌功绩。

战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流血搏斗,何况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倚强凌弱。当时曹操有北方士卒十五六万,荆州刘表死后,儿子刘琮降曹,又增加了水军七八万,合计二十三四万人,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权,只凑起了三万人交给周瑜。据记载,当孙权把曹操的战书让东吴众官员们看的时候,众官员“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在这种危难情况下,词里的周瑜不是全身披挂,严阵以待,而是视曹兵如草芥,手执羽毛扇,头著丝织巾,谈笑风生。这与战争气氛多么不和谐、多么不相容! 然而,正是这样,才突出了周瑜的胆略、英才,突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既交待了战争的结局——曹操大败,也写出了战争的特点——火攻。当时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建议,用蒙冲斗舰十艘,装上枯柴芦苇,灌上膏油,裹上帷幕,上插旗帜,诈云欲降,驶向曹军。当时东南风急,当离曹军二里余时,这十艘战舰“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在北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彻底溃败)。”(《资治通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周瑜不愧是“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然而,英雄人物如同滔滔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睹景思人,能无感慨?词的最后五句是下片第二层,用“故国神游”一句总括上文,转入下文,说明下面的议论是怀古所感。这种感慨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情”,二是对人生的认识:“如梦”。

诗人为什么对古人,具体说,对“风流人物”周郎如此多情?你看词里的周郎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是因为,他要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周瑜少年得志,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苏轼也有这样的抱负,他的壮志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为什么又感叹“人生如梦”,显得这样感伤?这是因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自己的志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打击。这次来黄州,不就是刚刚从监狱中出来的么?壮志未遂,功业未立,已“早生华发”。对人生的问题,诗人无法解决,他那旷达的胸怀好像也不求解决,只好“一尊还酹江月”,洒酒江流,祭奠明月。把读者又从人生感叹中引进月照大江流的意境中去,韵味绵邈。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伟的赤壁江山图,刻划出少年英俊的周郎形象,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建立英雄功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这是很能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一首词。据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也是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一首词,后人因此以“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作为《念奴娇》的代名。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在《单刀会》里塑造三国时代另一个英雄人物关羽的时候,曾吸取了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写出了有名的[新水令]、[驻马听]两支曲子,录于下,以兹对照:(关羽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评说〕

黄蓼园《蓼园词选》:“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徐釚《词苑丛谈》:“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