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西湖七月半》鉴赏

古文·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1),峨冠盛筵(2),灯火优傒(3),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4),名娃闺秀(5),携及童娈(6),笑啼杂之,环坐露台(7),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8),弱管轻丝(9),竹肉相发(10),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11),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2),跻入人丛(13), 昭庆、 断桥(14)呼嘈杂(15), 装假醉,唱无腔曲(16),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17),净几暖炉,茶铛旋煮(18),素瓷静递(19),好友佳人,邀月同坐(20),或匿影(21)树下,或逃嚣里湖(22),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23),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24),避月如仇。是夕好名(25),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26),轿夫擎燎(27),列俟岸上(28)。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29),赶入胜会(30)。以故二鼓以前(31),人声鼓吹(32),如沸如撼(33),如魇如呓(34),如聋如哑(35)。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36),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37),官府席散(38),皂隶喝道去(39),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40),灯笼火把如列星(41),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42),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43),断桥石磴始凉(44),席其上(45),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46),山复整妆(47),湖复頮面(48)。向之浅斟低唱者出(49),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50),拉与同坐。韵友来(51),名妓至,杯箸安(52),竹肉发。月色苍凉(53),东方既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54),清梦甚惬(55)

〔注释〕(1)楼船: 舱作楼形的大船。箫鼓: 这里用作动词,吹箫击鼓。(2)峨冠:高高的帽子。(3)优: 优伶,演戏的人。傒(xi):通“奚”,仆人。(4)亦船亦楼: 即楼船。(5)娃: 美女,这里指歌妓之类。闺秀: 大家女子。(6)童娈(lian): 即娈童,俊美的男童。(7)露台:指楼船上的阳台。(8)浅斟:慢慢饮酒。低唱: 低回宛转地歌唱。(9)管:指吹奏乐器,如箫笛之类。丝: 指弹拨乐器,如琴瑟之类。弱: 轻柔。(10)竹: 指管乐器,竹制,如箫、笛、笙之类。肉: 指歌喉。相发: 相互协和。(11)帻(ze): 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12)呼群三五:彼此呼唤,三五成群。(13)跻(ji): 登。这里指挤进。(14)昭庆: 昭庆寺,又名菩提院,在西湖东北岸,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王修建。断桥: 原叫宝祐桥,唐代称为断桥,在西湖白堤东端,靠近昭庆寺。(15)(xiao)呼: 高声乱叫。 (16)无腔曲: 不成调的曲子。 (17)轻幌(huang): 轻细的帐幔。(18)茶铛(cheng):烧茶的小锅。旋: 随即。(19)素瓷: 白净的瓷杯。静递: 静静地传递。(20)邀月同坐: 邀请来在月下同坐。(21)匿影: 藏身。(22)嚣: 吵闹。里湖: 西湖以苏堤为界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苏堤以西为里湖。(23)作意: 着意,用心。(24)巳出酉归: 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从夜半(零时)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巳时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时为下午五时至七时。(25)好名: 追求名声。(26)犒: 用食物或财物慰劳别人。(27)擎(qing)燎: 举着火把。(28)列:列队。俟: 等候。(29)速: 这里用作使动词,催促。舟子:船夫。放:行(船)。(30)胜会:热闹的集会。(31)二鼓:二更天。古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二更约为晚上九时至十一时。(32)鼓吹: 指音乐声。(33)撼:摇动。(34)魇(yan):梦魇,作恶梦时发出呻吟或惊叫。呓(yi): 说梦话。(35)如聋如哑: 象聋子大声呼叫,象哑巴一样说不清。(36)止: 通“只”。篙: 撑船用的竹杆。(37)少刻: 片刻,不一会儿。(38)席: 宴席。(39)皂隶: 衙役。喝道: 官员外出,衙役们在前面开路,喝令行人闪开,叫喝道。(40)怖: 吓唬。(41)列星: 罗列天空的星。(42)赶门: 急忙赶路进城门。(43)舣(yi)舟:拢船靠岸。(44)石磴:石阶。(45)席:这里用作动词,摆开宴席。(46)月如镜新磨:月亮好象刚刚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47)复: 重新,又。整: 整理。(48)頮(hui)面: 洗脸。此处指湖面复归明洁。(49)向: 刚才。(50)往通声气: 过去打招呼。(51)韵友: 风雅的朋友。(52)箸: 筷子。安: 摆好。(53)苍凉: 凄凉。(54)拍人:扑人。(55)惬(qie):惬意,心满意足。

〔鉴赏〕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又当七月十五,该有多少湖光山色可写,历代文人又总是把自然景象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可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却别开生面,脱开窠臼。劈头一句: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作者一笔撇开其他情景,不涉墨于景,只着色于人,艺术构思别具一格。文章在短短的一句交代过后,直入描写中心: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总领下文。然后逐类加以描述,“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这里所勾画的是达官贵人在月下的情景。作者虽未明点其身分,但是从他们乘坐的楼船,戴着高高的帽子,摆着丰盛的筵宴,点起明亮的灯火,有优伶演唱、仆人侍候的排场等的描述中显示出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声光相乱”描述了情态。“光”字落实了前面的“灯火”; “声”字落实了前面的“优”字; “乱”字则生动地描述了纵情寻欢的情景。正因为他们忘乎所以地取乐,才会“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使得情景描述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作者在描述了这一幅画面后,紧接着用画笔描出: “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这里所描述的情景与上句有所区别。他们不是在灯红酒绿中狂欢狂乐,而是在歌伎、男童、闺秀的簇拥下,环坐平台,取笑作乐。“笑啼杂之”的“杂”字和上文的“声光相乱”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嬉笑声和啼叫声混成一片,这就描出了笑中取乐的糜烂情态。而“左右盼望”心不在焉的情态,就准确地揭示了 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原因,流露出作者的轻蔑之情。至于第三种人,“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这类人和前两类不同,他们月夜游湖有自己的方式: 陪伴者不同,取乐方式不同; 而其心理也颇有独特性: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第四种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 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是一批市井细民,中间夹杂了一些无赖汉。这伙子人也看月亮,也看观赏月亮的人,也看那些不看月亮的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视线分散,搅在人群中起哄,凑热闹,因而在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真正看到。作者接着写的第五种人: “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这种人的高情雅志,显然是指的文人骚客。这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

完成了对五种人看月的情态描述后,作者用重彩浓墨写杭州人游湖的热闹景况。“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从点出“巳”时,“酉”时,就一笔剖露了他们“避月如仇”的实质。“是夕好名” “逐队争出”,一个“好”写出了他们好图虚名,一个“争”表现了他们迫不及待、蜂拥出城的情态。为了达到出城目的,不惜“多犒门军酒钱”,以至“轿夫擎燎”,大白天也举起火把,这就含有讽刺意味了。他们“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俟”到“入”的动词变换及几个动词的连用,把游客急切的动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巳”,一句接一句,如急管繁奏,描述了游船繁杂的情景,特别是连用几个比喻,精妙恰当,写出了嘈杂的声浪。“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这段文字是写游人们归去时的生动情景,恰与来时的匆忙形成呼应。随后,作者描述了真正欣赏西湖七月十五月色的人们。“吾辈始舣舟近岸”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文笔清新动人,“如镜新磨”的比喻写出了月色的娇美。这幅画面是前文所写景象的对比,特别是,前面繁复的文字,无一字直接写月亮的形象,只有到这时才正面写出,个中匠心,引人深思。意在说明只有他们才能领略西湖的月夜之美。他们在万籁俱寂之中,纵舟于湖面之上,“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有言尽意无尽之妙。

这篇散文格调清新,描述生动,文词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由于西湖七月半是个狂热的节日,作者所要描述的是游人,因而,文章一开始用“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一句话,点出了题旨的中心。而以“看月”和“不看月”作为全篇主轴,形成对衬的结构框架。作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把西湖游客分成五种人加以描绘。在描绘时都是根据文章一开始所确定的“看”字来进行的,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描绘有着明确的着眼点。所以,作者虽然把五种人并列起来写,但是,都以“看之”来收束,因而不显得散乱。这五种人的描绘经过了作者的艺术概括和提炼,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虽然作者没有对每一种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加以提示,但是,我们通过各自的游湖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推测和想象得到。这就显示出作者艺术描写的高超本领。五种游人的描绘,相对独立,各自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在每幅画面的描写中,都是用简练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他们游湖的方式和情态,文词的艺术概括力很强。在每句中总是先作具体描述,然后指出他们观赏明月的态度,语词凝练,一经点示,便昭然若揭,确实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作者在刻画五种人时,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既描绘出他们的具体形象,又注意传送出他们的情怀,同时还表现作者的抑扬褒贬,看出作者主观评价的倾向性。文章先总述一笔,然后按不同类型加以分述,分述过程中,虽然是平均用墨,但是每幅画之间又恰成前后映衬。分述过后,再加以综合描述,描述了西湖七月半游人的狂潮,也把文章推向全篇的高潮。在综合描述后,转入单独描述,写包括作者在内的一类人游湖的情景。作者在行文时,有合有分,有概括描述有具体描述,有综述也有分述,有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有人物情态的描述,显示出章法的多变化。而作者所欣赏的“吾辈”游湖的方式和情怀,放在最后一部分进行,这是作者笔墨的落脚点。因而前面的大段文字,就或明或暗地发挥了对比映衬作用,作者逐层过渡,一路写来,使得最后部分显得顺理成章。文章的描述好象是电影中的镜头,一个镜头就是一幅图画。但是镜头和镜头之间又不是割裂开的。除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还适当地把前文已有的描述挪到后面来,例如“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等句子,就把前后画面适当地加以勾联,并且组合成一幅新的艺术画面。这样,整个文章既做到章法的多变化,又做到结构的严谨。这是写作艺术上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这篇文章文词上笔墨变幻,丰富多彩。有时浓墨重彩,有时又素色淡化,这一切都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和需要来安排。在描写游湖狂潮时,泼墨如雨,淋漓尽致。精妙的比喻和纵情的描述相结合,文气酣畅。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人流如潮的繁闹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人声鼎沸的嘈杂音响。由于作者既用浓墨重彩,又用素色淡化,因而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了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最后一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意境深远恬淡,令人遐想不已。整个文章的语言声色兼备,清新喜人。作者常用四字一句的语言结构,很有概括力和表现力,读起来觉得圆润顺畅,余香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