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襄公二十四年)



范宣子为政, 诸侯之币重【1】。 郑人病之【2】。 二月, 郑伯如晋【3】。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4】,曰:“子为晋国, 四邻诸侯不闻令德, 而闻重币, 侨也惑之【5】。侨闻君子长国家者, 非无贿之患【6】, 而无令名之难【7】。 夫诸侯之贿, 聚于公室【8】, 则诸侯贰; 若吾子赖之【9】, 则晋国贰。 诸侯贰, 则晋国坏;晋国贰, 则子之家坏, 何没没也【10】, 将焉用贿?

“夫令名, 德之舆也【11】; 德, 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 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 乐则能久。 《》云:‘乐只君子, 邦家之基【12】。’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13】。’有令名也夫! 恕思以明德, 则令名载而行之, 是以远至迩安【14】。 毋宁使人谓子, 子实生我, 而谓子浚我以生乎【15】? 象有齿以焚其身【16】, 贿也。”

宣子说【17】, 乃轻币。



【注释】

【1】 币: 帛, 古代通常用作礼物。 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

【2】 病: 这里作动词用, 忧虑。

【3】 郑伯: 郑简公。

【4】子产: 即公孙侨, 一字子美。 郑简公十二年 (前554) 为卿, 二十三年(前543)执政。寓:寄,传书。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5】侨:子产自称。

【6】贿:财物。

【7】令名:好的名声。

【8】公室:指晋君,

【9】赖:恃,凭借。

【10】没没:沉溺,贪恋。

【11】舆:车子。

【12】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只:语助词,没有意义。

【13】见《诗经·大雅·大明》篇。“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

【14】迩: (er)近。

【15】浚(jun):取。

【16】焚身:丧身。

【17】说:通“悦”,高兴。



【赏析】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是郑国大夫子产给当时的晋国执政范宣子的一封信,春秋时期,霸主国经常以各种名义向各诸侯小国征收贡品,贡献一次,往往要上百辆车装载,上千人护送,给小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晋平公时期,晋国是各诸侯国的盟主,各国交纳的币帛负担很重,小国很怕大国无厌的诛求,但更怕残暴的讨伐。子产是郑国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就这种状况采取了寄书说理的方式,利用晋国想极力保住盟主地位和希望得到美好声誉的心理,阐明“重币”与“轻币”的关系,使晋国不得不减轻了对诸侯国的剥削。

文章开头先交待了子产写这封信的背景。当时晋国为盟主,范宣子(士匄)为中军将,主持晋国政事。在范宣子执政时,加重征收诸侯对晋国贡献的财物。郑国也以此为患。公元前549年2月,郑简公到晋国朝会,郑大夫子西陪同前往,子产让子西捎带书信,以劝告范宣子。

信的开头故作危激之论:“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没有听说您有什么美德,只听到了您加重了各国缴纳的贡物,我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子产作为小国的大夫。写信给盟主国的执政竟然如此不客气,指出范宣子执政时“不闻令德”,“而闻重币”,这的确是振聋发聩之言。子产故作惊人之语,以期引起范宣子的重视。

子产在信中说:“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族的,不是担心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美好的声誉。如果把诸侯的财物都集中到晋国的王室,那么诸侯就会对晋国产生二心。 假如您自占有, 晋国的人民就会离心。 诸侯有了二心, 晋国的盟主地位就会动摇; 晋国人民不信任您, 您也不能保家。 为什么要这样执迷不悟呢? 要这些财物又有什么用呢?”子产从“令德”推出“令名”, 点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君子长 (掌) 国家者,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称霸的大国压榨势力范围内的小国, 是春秋时代的一种暴政, 它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冲突, 子产警告范宣子, 压榨过重, 将使诸侯不满, 人民离心, 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诸侯贰, 则晋国坏; 晋国贰, 则子之家坏。”范宣子将处于既不能保国又不能卫家的境地。 如果家破人亡, 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既然贪敛财物危害甚大, 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

子产继续写道:“好的声誉, 是传播美德的车子; 美德, 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 有了牢固的基础, 国家才不会崩溃。 还是努力追求美德吧! 在位者有美德, 人民就快乐, 人民快乐, 国家就能保持长久。 《诗经》 中说:‘君子乐和有德, 就能奠定国家的基础。’这就是因为有美德啊! 《诗经》中又说:‘上帝看着你, 你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有美名啊! 用宽宥谅解的精神来发扬美德, 那么好的名声就能像车载一样传播, 因此远方的人来归附, 近处的人安居。 您是宁可让人家说‘您实在是养活了我,’还是说‘您榨取我的血汗来养活您自己’呢? 大象因为有了象牙而毁了自己, 这是因为象牙值钱的缘故。”

子产这一席话酣畅淋漓, 进一步阐发了“令名”与“令德”的作用, 从“令名”又推回“令德”, 反复阐述, 不惮其烦。 他说, 美名是装载美德的工具, 美德则是国家的基础。 国家依靠这个基础才不致崩溃。 在位的执政者如发扬美德, 就会声名远播,“远至迩安”。 子产认为, 具有美德的人绝不会贪重币帛, 他尖锐的指出:“毋宁使人谓子, 子实生我, 而谓子浚我以生乎?”究竟让诸侯国由于盟主采取宽厚政策而心怀感激呢? 还是让诸侯国受尽压榨而心怀怨恨, 从而动摇晋国的盟主地位呢? 不言而喻, 聪明的执政者一定会采取前一种政策。 子产最后用大象因为自己的牙齿贵重而给自身招来祸患的比喻, 警告范宣子: 不要因为采取贪重币帛的短视政策而给晋国带来灾难。

子产的信收到了效果, 范宣子看了信以后很高兴, 于是就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致范宣子的这封信立意高远, 持论正大, 信中虽有危激之语, 但并非危言耸听。 子产站在为晋国和范宣子个人谋划的立场上, 指出国家和家族赖以存亡的道德基础, 并为范宣子描绘了一幅道德基础崩溃后国亡家败的图景, 不由范宣子不信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 则诸侯贰; 若吾子赖之, 则晋国贰。 诸侯贰, 则晋国坏; 晋国贰, 则子之家坏! 何没没也!将焉用贿?”文笔矫捷雄健,如江河奔流,势不可遏,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子产的信中还巧妙设喻,以加强自己的论点。如“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将声誉比喻成装载美德的车子,将美德比喻成国家大厦的基石,既形象生动,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其“象有齿以焚其身”的比喻,更是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阐明了君子为政不能贪贿,贪贿只能招来祸患的深刻道理。子产信中还恰当地引用了《诗经》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良好的艺术效果。

子产的这封信中,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整篇文章都以对比的手法阐明“重币”与“轻币”的不同后果,说明“令名”与“令德”的关系,以印证“重币”之害。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层次井然,褒贬分明。信中“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对比强烈,令人警醒。

子产这封书信,虽然持论堂堂正正,但由于注意引文长短交替,顿挫有致,并多方设喻对比,援引《诗经》,所以丝毫不使人感到枯燥和说教的气味。子产以其严密的推理和精警的语言使范宣子倾心受谏,减轻了各诸侯国的负担。《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堪称是先秦书信散文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