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司马迁·项羽本纪赞》鉴赏

古文观止·司马迁·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1】: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2】。”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3】?何兴之暴也【4】!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5】,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6】,乘势起陇亩之中【7】,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8】,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9】,放逐义帝而自立【10】,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11】,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12】,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2】重瞳子:眼中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非凡的品相。

【3】苗裔:后代。

【4】 暴: 突然, 迅猛。

【5】 起: 像蜂一样纷纷而起。: 古“蜂”字。

【6】 非有尺寸: 没有尺寸的封地做根基。

【7】 陇亩: 田野, 这里指民间。

【8】 五诸侯: 秦朝末年, 关东六国旧贵族乘势复辟, 项羽奉立楚怀王孙熊心为怀王, 率领诸侯击秦, 其余韩、赵、魏、齐、燕为五诸侯。

【9】 背关怀楚: 放弃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中, 一心想回楚国旧地。

【10】 放逐义帝: 义帝即楚怀王熊心, 项羽灭秦后将他放逐到长沙彬县, 后又派人将他杀害。

【11】 自矜(jin)功伐: 夸耀自己的战功。

【12】 寤: 通“悟”。



【赏析】

“本纪”是《史记》中记载帝王事迹的篇章。项羽作为秦末农民战争中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在灭秦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业, 他虽然不曾称帝, 但一度确实“政由羽出”, 所以司马迁将他列入本纪。在《史记》的多数篇章中, 作者都用“太史公曰”的形式, 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都习惯称写在篇前的“太史公曰”为序, 称篇末的“太史公曰”为赞, 而总称之为“论赞”。这种形式,是司马迁仿照《左传》中的“君子曰”, 都是引用当时的名人言论, 多数只是对具体事件的褒贬, 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则完全是作者的议论, 各篇的“太史公曰”互相联系, 构成了司马迁系统的史学观点。这些论赞又可以独立成篇, 各具特色, 有的阐述本篇主旨, 有的褒贬评论人物, 有的补记传闻轶事, 有的直抒胸臆, 纵横驰骋, 变化莫测,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宋以来的许多散文名家, 受《史记》的影响都很明显。而韩愈的《毛颖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则直接摸仿“太史公曰”的形式, 写了“太史公曰”和“异史氏曰。”

《项羽本纪赞》是在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记述了项羽叱咤风云的一生之后发表的一段议论。这篇赞语全面客观地肯定了项羽的历史作用, 深刻衷恳地分析了他最终失败的种种原因, 表现了作者对他既敬仰、同情, 又十分惋惜的复杂心情,是一篇情理并重、蕴含丰富的议论文。

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文, 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从开头到“何兴之暴也”是第一层。作者没有直接评论项羽的功过, 而是写了一个颇有神异色彩的传闻: 听说上古五帝中的虞舜眼睛有两个瞳孔, 项羽的眼睛也是双瞳孔,项羽会不会是虞舜的后代呢?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但稍加品味, 你就会感到这几句话立刻给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层神异色彩, 作者对项羽的崇敬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当作者对项羽为什么能突然兴起发出惊叹时,那种敬仰之情也就越发强烈了。这样一位神异的、令人敬仰的英雄,最后却悲惨地失败了,自然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惋惜与同情。由此可见,这几句话也是在为后文写项羽的惨败并进行反衬对比做的铺垫。

从“夫秦失其政”到“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是第二层,正面评价项羽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地位和功业,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项羽是司马迁喜爱和敬重的悲剧英雄人物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项羽是作为刘邦的对立面被打败的,加之真正“政由羽出”的时间很短,所以在汉朝,许多学者和官方人士都对项羽颇多责难,而对他的功业估计不足。司马迁既没有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影响对人物的评价,又没有受当时流行的官方观点的束缚,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客观、充分地肯定了项羽的功业,表现了一位杰出历史家的求实精神。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初,陈涉是揭举起义大旗向秦王朝宣战的第一人,项羽只是诸路义军中的一路。但是,陈涉很快就失败了,各路义军和六国诸侯的后代各据一方,形不成统一的力量,简直像一团乱麻。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根基的项羽勇敢地肩起了推翻秦王朝的历史重任,他因势利导,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彻底打败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正是为汉朝的兴起起了开路的作用。

从“及羽背关怀楚”到结尾。是第三层,客观地总结了项羽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了他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项羽最致命的弱点,是缺乏政治头脑,在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上犯了错误。他放弃了关中战略要地,回到楚地称王,是战略上的一大错误。他在起义之初拥立义帝,本来就没有必要。推翻秦王朝后,又嫌他碍手碍脚,将他放逐并杀死,这更是授人以口实。刘邦抓住这件事大造讨伐项羽的舆论,使项羽陷进了不义和孤立的境地。他的政治思想落后,反秦的目的似乎就是希望再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推翻秦朝后便急急忙忙分封诸侯,结果导致“王侯叛己”。项羽的第二个致命弱点,是骄傲自大,不善于用人。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凭一己之力便可以横行天下。韩信、陈平、黥布等人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都一个个地离开他去投奔刘邦了。只有一个始终忠于他而又谋略过人的范增,也被他气死了。项羽的第三个致命弱点是残暴,他只相信武力,“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本记中记载了他在新安坑杀章邯率领的二十万降卒,入关后西屠咸阳、火烧秦宫等暴行,结果人心丧尽、四面楚歌,岂有不败之理!更可气的是他到死也没有明白过来,反倒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司马迁对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得相当客观,表现了他“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

这篇论赞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是夹叙夹议, 并在议论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前所述, 作者首先通过记述传闻, 抒发了对项羽的敬仰之情。接着写项羽的功业。把秦汉之际的主要史实与对项羽功业的评价融为一体, 加之句法上以四字短句为主,造成一种紧凑急迫的气势, 仿佛千军万马滚滚而来, 烘托着一位勇力过人的盖世英雄。随后写到项羽失败的原因,低沉叹婉。使人倍觉凄楚。篇末引用项羽自己的话, 责备中充满了对这失败的英雄的惋惜与同情, 格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