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谋攻》鉴赏

古文·谋攻

孙子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3);不战而屈人之兵(4),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5),其次伐交(6),其次伐兵(7),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8),具器械(9),三月而后成; 距闉(10),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1),杀士三分之一(12),而城不拔者(13),此攻之灾也(1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15);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16)。必以全争于天下(17),故兵不顿而利可全(18),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9),五则攻之,倍则分之(20);敌则能战之(21),少则能逃之(22),不若则能避之(23)。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4)

夫将者(25),国之辅也(26)。辅周则国必强(27),辅隙则国必弱(28)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9):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30);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31)。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32),则军士惑矣(33)。不知三军之权(34) ,而同三军之任(35)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36),是谓乱军引胜(37)

故知胜有五(38):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39); 上下同欲者胜(40); 以虞待不虞者胜(41);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4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3)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44);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1)全: 完整地降服。破: 以武力击破或歼灭。(2)军、旅、卒、伍: 古代军队编制; 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五百人为一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3)非善之善: 虽好而不是最好。(4)屈:使之屈服,收降。(5)上兵: 最高明的用兵之法。伐谋: 粉碎敌人的计谋,使敌人的作战计划瓦解。(6)伐交: 破坏、瓦解敌方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外援。按,春秋战国时的战争,常是敌对双方各以外交手段联结与国,彼此声援,因此使敌方孤立,是当时战争的重要策略。(7)伐兵: 攻破敌方的武装力量。兵: 武器,引申为武装,军队。(8)修: 制造,装备。橹: 大盾,攻城护身用。轒辒(fen wen): 四轮战车,蒙以坚固的皮革,为古代车战时攻城所用。(9)具: 装备齐全。器械: 指云梯、檑木等攻城的器具。(10)距闉: 登上土阜。距: 公鸡脚爪,引申为脚趾,又引申为攀登。闉(yin): 通堙,堆土成山阜,用以侦视城内或踞以攻城。(11)将: 泛指指挥攻城的将领。不胜(sheng): 不能忍耐,抑制不住。蚁附: 密集的兵士附城而上。(12)杀士:牺牲士卒。(13)拔:攻克,拿下。(14)灾: 坏结果,害处。(15)非战: 不依靠武力拼搏。(16)非久: 迅速解决,不旷日持久。(17)全: 指全国、全军等不战而屈人之谋。争于天下: 争胜于天下,与敌国较量中取胜。(18)顿:有拖延时日、困顿、受挫诸义。(19)十: 十倍于敌方的兵力。下“五” :五倍。(20)倍: 较敌方的兵力多一倍。分: 分散敌方兵力,割裂敌势。(21)敌: 敌我兵力相等。(22)逃: 退却,不与敌人接战。(23)不若: 兵力不如敌方。避: 隐蔽,免受攻击。(24)小敌: 力量弱小的一方。坚: 固执,不量力而硬拼。大敌:力量强大的一方。擒:俘虏,歼灭。(25)夫(fu),发语词,有“故凡”的意思。将,这里指一国的统帅。(26)国: 兼指国家和国君。辅: 辅佐,推行国政的支持者。(27)周:周详,严密。(28)隙: 疏失,有漏洞。(29)患于军: (因不晓军事)使军事力量受到损害。(30)谓之: 命令它。(31)縻军: 束缚了军队的手足,使军队不能随形势的变化而进退。(32)同三军之政: 干预三军的内部事务。三军:泛指全军。古代诸侯国建上、中、下(或称左、中、右)三军。(33)惑: 思想混乱,不知所措。(34)权: 权变,计谋。(35)任: 安排人员,指挥军队。(36)诸侯之难(nan): 诸侯敌国乘隙进犯。难: 敌对,怨仇。(37)乱军: 使军队发生混乱。致: 招引。胜: 强敌。(38)知:预料,判知。(39)众寡之用: 敌我大小强弱不等时的用兵之法(40)上下同欲: 君臣将士意志统一,齐心合德。欲: 愿望。(41)虞:料度,准备。不虞: 即没有远见,缺乏准备。(42)能: 有指挥才能,善于用兵。御: 驾驭,这里指牵制,管得太死。(43)殆: 危险,困乏。(44)一胜一负: 胜败参半,或胜或败都有可能。

〔鉴赏〕《孙子》或全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学经典性著作。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虽然今昔的战争已大不相同,但此书所阐述的用兵作战的原则依然有效,仍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奉为圭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子》原有八十二篇,并有图九卷,但后世所传的只有十三篇。从现存的十三篇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和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全面论述; 既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对于军事战略的阐述,也有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论述战术、战法的运用。其方法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军事,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有广泛的启示作用。

本篇是今存十三篇中的第三篇,以论述策划进攻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中心,提出要“全”不要“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最高境界;分析各种进攻方法的利弊;指出进攻中敌我兵力不同时的战术原则;并从君臣两方陈述了致胜的条件,要求为将者“辅周” ,为君者不妨碍为将者独立指挥权的必要;最后归结出判知胜败的原则,而以 “知彼知己”为要旨所归。全篇逻辑严密,有高度的理论说服力。

从行文来说,全文多用排偶句,既简练有力,又反复开阖,每段都有结语,极顿挫之妙。各段均用“故”字作领,多样中见统一,结构上也有其特点。因此,本篇虽是议论文,但对驾驭文字,立意谋篇方面,却有美学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