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周郑交质》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风》有 《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释】 ①卿士: 指周朝王卿中的执政大臣。②贰: 两用。指周平王不专任郑伯,而分权于虢公。虢: 指西虢公。③交质: 指双方互相用亲子或贵臣作抵押取信。④畀 (bi):授予,给予。⑤祭足: 即祭仲,郑大夫。温: 周地名,今河南温县西南。成周: 周地名,今河南洛阳东北。⑥中: 同“衷”,内心。⑦明恕: 彼此心地光明,互相谅解。要: 约束。⑧沼: 池塘。沚: 小洲。蘋: 池塘浅水中小草本植物。蘩: 白蒿。蕰藻: 一种聚生的藻类。筐筥(ju): 皆竹器,方形称筐,圆形称筥。锜(qi) 釜: 皆烹饪之器,有足者称锜,无足者称釜。潢汙(huangwu): 低洼积水处。行潦 (hanglao): 积存于道路坑洼之处的雨水。荐、羞: 皆进献之义。⑨《采蘩》、《采蘋》: 两诗均见 《诗经·国风·召南》。《行苇》、《泂(jiong)酌》:为《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的两篇。

【译文】 郑武公、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平王同时又兼用虢公。郑庄公为此怨恨平王。平王说: “没有这回事。” 所以周王朝和郑国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公子忽在周王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周人打算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领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 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王朝和郑国互相怨恨。

君子说: “言语不发自衷心,交换人质也没有作用。彼此以诚相待互相谅解而后行事,又用礼制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又谁能离间?如果有诚心敬意,那么,即使是山沟、池塘、沙洲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蕰藻这一类的野菜,方筐、圆锜、鼎、釜这一类的竹器和炊具,停滞的死水、路旁的积水,都可以敬献鬼神,贡奉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两国的信任,按照礼仪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 中有《采蘩》、《采蘋》,《大雅》 中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实和信赖的。

【鉴赏】 本文写周天子想和郑庄公通过交换人质来舒缓其间的矛盾,但双方虽然交换了人质,最终依然隔阂重重、互相怨恨。文章既写出了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虚弱处境,又显出了郑国野心勃勃的心机和专权强横的行为,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面貌。文章末尾通过君子对此事的议论阐述了国与国之间应将心比心、彼此体谅、恪守礼仪,才能保持长久的友好。从“信”、“礼”二字入手,宣扬其对维护周王室政权的重要性,并批评周郑之间靠人质来维系关系的做法是无益之举。文章言辞简洁,如一个“无之”就将周平王既想削弱郑庄公的实权又不敢承认的尴尬与无奈展现无遗。君子的议论有理有据,气势充沛,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