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原文|笺释|赏析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豁然万里余独为百川雄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下句尤胜)。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偶闻真僧言,甚与静者同。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花间午时梵云外春山钟(忽复幽秀)。谁念遽成别,自怜归所从。他时相忆处,惆怅西南峰。

【笺释】

[东海] 隋大业初以海州改名,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唐武德四年(621)复名海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海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海州”:“《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国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德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龙兴寺,待考。演公,刘长卿又有《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诗,《全唐诗》卷二九四崔峒《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卷八一八有皎然《送演上人之抚州觐使君叔》诗。演和尚在扬州创建禅智寺,诸诗所说当同为一人。

[朐山]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秦始皇东巡立石于此,称为东门阙。《太平寰宇记》卷二二“海州朐山县”:“朐山在县南二里。按《旧经》云:秦始皇东巡至朐山界。此时已有朐山名。”

[禅宫] 佛寺,此处指龙兴寺。

[百川] 《淮南子·泛论》:“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秦帝桥] 晋伏琛《三齐略记》:“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为相见。神云:‘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像。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此诗二句,乃写望海之联想,遗迹犹在,宛如隐隐残虹。

[蓬岛] 即蓬莱。《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又,《列子·汤问》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蓬莱山乃传说中的东海神山,后泛指仙境。

[羽人] 神话中的飞仙。《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又,晋王嘉《拾遗记》卷二:“(周)昭王即位二十年,王坐祇明之室,昼而假寐,忽梦白云蓊蔚而起,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梦中与语,问以上仙之术,羽人曰:‘大王心智未开,欲求长生久视,不可得也。’”

[真僧] 佛教称得道高僧或戒律精严的和尚为真僧。真,乃未经人为的东西,指本原、本性等。《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嘘;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静者] 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游江东兼呈李白》:“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仇兆鳌注:“蔡梦弼谓:蔡侯为人恬情而意气有余。”

[午时梵] 指寺庙午时的诵经声。梵,指唱诵佛经。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高梵宛转,宁止震木。”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辑评】

《唐诗解·五言古诗九》:此登高望海惜离别也。山临海而建寺其巅,开宫而望,则海中之景历历在目,信奇观矣。因思秦皇尝作桥渡海,今见残虹而想其迹;羽人所居蓬山,今山或可睹,难逢其人;然仙者无他,惟静以致之耳。时真僧之言如此。今我意颇自得,赏亦未遍,钟梵皆情所好也。奈世务羁束,不得不别演公而去,惟心不能忘,异日当望此山峰而惆怅也。

《石洲诗话》卷二:偶读高季迪《吴越纪游》诗《海昌城楼望海》之作,叹其笔力优裕。因思刘文房《龙兴寺望海》诗,似觉闲散,而乃更切实、更阔大。前人之不可及如此,然非心气宁定之后,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