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律仙郎贵(直从袁起),长驱下会稽。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翦寇人皆贺(破贼后),回军马自嘶。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破竹清闽岭(透过一层),看花入剡溪。元戎(太尉)催献捷,莫道事攀跻(顾山水)。
【笺释】
[袁郎中] 即袁傪,乃天宝末至代宗时人,两《唐书》无传。李肇《国史补》卷上:“袁傪之破袁晁,擒其伪公卿数十人,州县大具桎梏,谓必生致阙下。傪曰:‘此恶百姓,何足烦人。’乃各遣笞臀而释之。”《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宝应元年三月,“丁未,袁傪破袁晁之众于浙东。”同书卷一五二《王栖曜传》:“广德中,草贼袁晁起乱台州,连结郡县,积众二十万,尽有浙东之地。御史中丞袁傪东讨,奏栖曜与李长为偏将,联日十余战,生擒袁晁,收复郡邑十六。” 剡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越州”:“剡县,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德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天姥山,在县南八十里。剡溪,出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 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唐六典》卷一“三公”:“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此处指李光弼。袁傪受太尉、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节制。《旧唐书》卷一〇《肃宗纪》:“(乾元)三年,春正月癸亥朔。辛巳,李光弼进位太尉,兼中书令,余如故。”又,同书卷一一《代宗纪》:宝应二年三月,“庚辰,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奏生擒袁晁,浙东州县尽平。”同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上元二年五月,“光弼自河中入朝,抗表请罪,诏释之。光弼恳让太尉,遂加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俄复拜太尉,充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侍中如故,出镇临淮……浙东贼首袁晁攻剽郡县,浙东大乱,光弼分兵除讨,克定江左,人心乃安。”
[受律] 受命出师。唐郎士元《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春半梁山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 仙郎,唐人对尚书省各部郎中、员外郎的惯称。唐綦毋潜《题沈东美员外山池》诗:“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袁傪为御史中丞,故称。
[会稽]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越州会稽县”:“山阴,越之前故灵文国也。秦立以为会稽山阴。汉初为都尉,隋平陈改山阴为会稽县,皇朝因之。《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会计修国之道,因以会计名山,仍为地号。’山阴县,秦旧地,隋改为会稽。垂拱二年,又割会稽西界别置山阴,大历二年刺史薛谦训奏省山阴并会稽。七年,刺史刘少游又奏置,今复并入会稽。《宋略》云:‘会稽山阴,编户三万,号为天下繁剧。”此处代指浙东一带,袁晁农民起义军即在浙东一带活动。
[鸣笳] 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
[摇旆] 唐刘长卿《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月罢名卿署,星悬上将坛。三军揺斾出,百越画图观。”
[夜乌啼] 谓夜静,以见平贼后的安泰。唐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剡溪] 《太平寰宇记》卷九六“越州”:“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台州天台县,一源出婺州武义县,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宋高似孙《剡录》卷四:“剡以溪有声,清川北注,下与江接,其水合山流为溪,殆如顾凯之所谓‘万壑争流’者,其源有四:一自天台山北流,会于新昌,入于溪;一自婺之武义西南,流经东阳,复东流与北流之水会于南门,入于溪;其一导鄞之奉化,由沙溪西南转北,至杜潭入于溪;一自台之宁海,历三坑,西绕为三十六渡,与杜潭会,出浦口,入于溪,合四流为一,入于江。”
[元戎] 主将,统帅。南朝陈徐陵《移齐王》:“我之元戎上将,协力同心,承禀朝谟,致行明罚。”此处指李光弼。
[攀跻] 犹攀登。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唐孟郊《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唯当清宵梦,髣髴愿攀跻。”此处谓献诗元戎李光弼,乃祝捷而非因缘攀附。
【辑评】
《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一八:写景俱带定破贼后,下笔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