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归有光文《见村楼记》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末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 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据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下同)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间举进士,时年60岁,历任浙江长兴县令、顺德府通判、南京太仆侍丞。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派,是唐宋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文朴素简洁,善于写事,为时人所重,对桐城派影响较大。
《见村楼记》是归有光杂记类散文中的名篇,将浓烈的友朋存亡之感寄托于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记述之中,表现出作者散文的特色。全文分四节。第一节介绍“罗村”之号的由来,表现对亡友的怀念。记叙方式从城隍与娄江的瓜葛一下推到吴淞江,再逐步收缩到新洋江,到罗巷村,点明亡友李宪卿不忘先世所居而以“罗村”为号。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归有光留心三吴水利,对河流今昔变迁及整治方案多有发明,昆山是水网地带,村落多与水为缘,所以叙述罗巷村的位置从吴淞江到新洋江,历历如见。对城隍和娄江的关系,作者说得极有分寸,既用“或曰”引出“即古娄江”之说,又用“未必然也”有理有节地加以否定。这是一。二是强调亡友取号不忘先世之美德,这是贯串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从题目看,点出“见村楼”中的“村”字。第二节交代见村楼的得名。先从延实跟随李宪卿历览通都巨邑名山大川来写,反衬不识祖居地罗巷村之遗憾,因此名楼曰见村以为纪念,这为最后表扬和勉励延实发扬祖德作伏笔。作者写见村楼之所见,有机地把第一节城隍、吴淞江包括进去而又用“塘埔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几句加以点染,不是简单地回应前文。这一节在交代题目中的“见村楼”的同时,对延实为人的情趣也略加透露。见村楼实际是延实的书斋。第三节写作者到见村楼的感想。先从“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的眼前情事,想起二十多年和延实之父交往的情景。从李延实又引出另一友人方思曾,而见村楼实即方氏的故庐。言外方氏已经式微,连故居都已易主,比之李宪卿之有子能读书差之远矣。但这种感慨如果直露说明了反而乏味,用“余能无感乎”笼统一句,不蔓不枝,引人深思,更为有味。李延实虽然名楼曰见村,以寄不忘祖泽的深思,但对罗巷村的道路环境,特别是父亲经行之地一无所知,而作者凭几十年的交情,对宪卿“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可以为延实提供情况,而用挽父之母事作比尤为贴切。这里表面只讲的“经行术径”实际包含李宪卿的成长道路,学术为人等等,表明自己愿意向李延实详尽介绍他父亲的一切,但用“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说得委婉,启发李延实的思考。最后一节作为全文的总结,用表扬的口吻引出对延实的勉励,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这篇文章从伦理角度看,是以朋友之义为线索,由朋友之存殁死生之感写到对朋友之子的恳切希望,这是一望便知的。李宪卿取号罗村,不忘先世,李延实楼名见村,也为纪念先世。作者表扬李延实能“不忘其先人”勉励他学习史传中“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所以作者怀念亡友,教育故人幼子,是以“不忘先世”的孝道为内容的。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的立意是符合“言有物”“文以载道”的要求的。
从取材角度看,他只写楼上之所见和己之所感,楼的建筑本身只字未提,而只交代“即方氏之故庐”,这是紧紧围绕立意来的。
在语言方面,这是标准的唐宋派散文,基本是散句,但在散行中偶有排句如“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是有意造得整齐,和全篇散行对照又多一错综之美。文字的抒情气氛很浓,除了“悲怅”、“怅然”这些词语外,善于用语气助词互相映照,也是一个特点,如“余能无感乎”,“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两个“乎”字句相映成趣。而结尾三个“然”字的排比之后着一“矣”字,都增加感情的分量,如果换个句法,换个虚字,其抒情效果就大为减色。短句长句相错综,借用整齐句插入散句之中,善用抒情语气词,使文章一唱三叹,这是欧阳修的拿手好戏,这篇文章可以说深得欧阳修散文的神髓,耐人涵咏,愈久而真味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