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游修觉寺》原文|赏析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修觉寺”,在四川新津县修觉山。杜甫于上元元年 (760年)到达成都后,卜居浣花溪畔,生活比较安定。此后几年间,他先后到成都附近的山水寺院中游览。此诗即作于上元二年 (761年) 诗人游历新津时。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起笔点题,勾勒修觉寺空旷幽野的总体风貌。“野”,言游人之少,与下句 “幽” 相对应,由外而内描绘寺院的清景。寺外,江天相接,辽阔无垠,气象高浑;寺内,院门自开,花繁竹阴,清幽静谧。内外相映,幽野怡人,蕴含了作者游寺时心远万物、闲静自娱的情趣,逗起下二句。“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此二句从虚处着笔,表现诗人游寺的欣慰和欢喜。“及春游”,庆幸自己赶上春天,饱览了寺中幽美风光。受自然春光的熏陶,诗人神爽情清,诗思漫兴,似有神相助。“应”字、“得”字,语义递进,由自我的愉悦联想到另一个超我的存在。诗人虽然用 “神”来代指这个超我的存在,但它并不是一般的人格神,而是指自然和禅境对诗人的心灵感悟。所以,后人虽多以“诗应有神助”来形容杜甫下笔如有神的创作境界,但在此诗中,“诗有神助,非自夸能诗,是云胜境能发诗兴耳。”(《杜诗详解》)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此二句紧承“游”字,描写寺院四周的景象。山间的小路曲折环绕,蜿蜒盘旋,似留恋青山,不肯离去。江上的流云自由飘游,掠过江面,飞入天空,无所牵碍。此二句自内而外,笔致精细,趣味横生。特别是 “川云自去留”,以空观物,写江天空阔,流云无心,“说得潇洒自如”,“参会禅机”(《杜诗详注》),与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同一境界。末二句“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感鸟宿禅枝,叹己漂泊不定。“禅枝”,禅堂中的树枝,庾信《安昌寺碑》: “禅枝四静,慧窟三明。”即指此。“宿鸟”,暗用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寓写其身世飘零之苦。黄昏时刻,倦鸟归林,而人却难回故园。禅院虽为虚静乐土,可他又终非守虚之人,不能像山鸟那样栖居禅境。他的 “愁”是一种离乡背井的愁。漂泊动荡的人生经历在诗人的心灵上刻下了一道道重重的伤痕,即使在禅院中游子之悲也常袭上心头。诗人带着欢喜游寺,怀着悲愁离寺,相比之下,足见诗人在人间所承受的巨大重压。也许,正是这种重压磨炼了杜甫的执着精神,成全了诗人的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