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绝句》原文|赏析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这首诗写了诗人旅行途中,休憩于山间,凭窗远眺,不禁被山水美景所吸引,而恍然若有所悟。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这是诗人临窗眺望所见的画面。你看,缈缈的烟云,轻柔地缭绕于苍翠的松林间,朦胧而宁静,如梦似幻; 碧玉般清纯明净的水湾上,微波浮动,泛着粼粼的寒光,透出一股清冽之气。这是一幅多么空旷幽深、静谧素雅的山林图景! 那么幽,那么静,那么淡,那么雅,轻轻地散发出一股氤氲的禅意。诗人仿佛已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大凡在禅诗中,情感总是如此安详、澹泊; 节奏总是如此舒缓闲散; 色彩总是如此清幽、淡雅; 意象总是如此空灵寥落。林碧水寒,山空人寂,没有尘俗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扰,恍如置身中天仙境,令人荣辱俱忘。静谧的自然,引出诗人独到的禅思。这里没有宗教的迷狂,有的只是智慧的闪光,有的只是对自然、对宇宙观照中的瞬间顿悟。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诗人深有领悟地说。有意深居于山间倒不一定能深刻地体味到山的好处,无意路过,反而能清楚地观赏到山林胜景,并真切地感受到个中真趣。诚如苏东坡所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错,观照需要有个 “距离”,人生也需要有个 “距离”,唯有跳出其外,方能见其真面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即此意。但在中,此句似另具深刻的禅理。“住山未必知山好”是因为有所执着;“倒是行人得细看”是因为无心而为。凡事应顺其自然,不能不求,亦不能刻意求之。能不能悟道主要不取决于外界环境,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如山林)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而是认为任何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 ‘无所住心’ ——这即是超越。悟道当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刻意求之,反不能悟。此禅家所谓“平常心是道”,“一切声色事物,过而不留,通而不滞,随缘自在,到处理成。” ( 《无门关》)

这首小诗清丽可爱,自然而成,信手拈来,宛若口语,语不涉禅,而含禅理。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该诗,定能获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