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赠持法华经僧》原文|赏析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

吾师有口何所为?

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

乍吟乍讽何悠扬,风篁古松含秋霜。

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塞虚空耳皆耸。

我闻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等金刚坚。

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璀灿如红莲。

受持身心苟清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

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

自佛学东渐,迄于唐代,不少诗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一些影响,其诗中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佛理禅机,但多是借山水景物委婉道出。而此诗则不然,通篇以阐述佛理为主,这在唐诗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此诗写僧人修持《法华经》的情形。“法华经”即“莲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以其教法微妙,经典纯洁美丽如莲花,故名,是佛教天台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诗开头点出 “吾师有口”与“众人有口” (说是非) 的差别,并用 “吾师有口何所为”提挈下文。随着写“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见其诵经之勤,“乍吟乍讽何悠扬”,见其诵经音调之铿锵、清远。“风篁古松含秋霜”,更是以鲜明的形象来表现诵经所达到的境界:听着这诵经声,仿佛使人置身于秋风微霜之中,与风竹古松为伴,心静神寂。接下去,诗从几个侧面来刻划诵经的功效。先写佛教中众神的反应。“天龙”,即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是佛教中的八种天神。“夜叉”,是梵文音译,意为能啖鬼,是天龙八部之一; “乾闼”,即乾闼婆,是乐神和香神,也是天龙八部之一。两句借众天神的反应显示了诵经的威力: 众神耸耳聆听经文,多处蔽塞顿时豁开。“”, 音fu, 意为多、 密。 再写“我闻念经”的感受。“恶尽言功,善满曰德”,既已恶尽善满,自然六根清净,坚如金刚。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六者为罪孽根源,这里借“舌根”指代六根。“金刚”,金中最刚之意,佛家用以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法华经》具有如此功效,即便是到了世界末日,“劫火洞燃,大千俱坏” (《新译仁王经》),也能 “神光璀灿如红莲”般美丽。“劫火”,佛教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人在列述《法华经》的威效之后,笔锋一转,对如何修炼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禅宗其实并不主张读经、坐禅。史载一官员入一禅宗丛林,问方丈:僧人平时可读经、坐禅?方丈回答:不! 官员问:既不读经,又不坐禅,那干些什么? 方丈回答: 管教他们一个个成佛作祖。禅宗认为,直指本心、当下顿悟是得到解脱的最好方法。所以齐己在本诗中夸耀了读《法华经》僧的种种功德后,笔锋回转,提出: 既然只要受持《法华经》时身心洁净,就能断绝生死烦恼,那么,如果一切言行都如佛理去做,又如何呢?其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即禅宗任运自然的修行方法,要远远超过念经坐禅。齐己在此对念《法华经》僧看似扬之,实为贬之。前之褒扬,不过是为后之贬抑作伏笔,为张扬自己的宗派作铺垫而已。不过,齐己不是公开地指斥读经无用,而是用一个反问句戛然结尾,把答案留给读者自己去作,更显余音袅袅,余韵无穷。

这首诗重在阐述佛理,因此诗体采用了较自由灵活的杂言形式,有三言、四言、七言、九言、十言,但又以七言为主,散中有整,杂中见齐,洋洋洒洒,别有一番韵致。作者齐己,早年出家,精通佛典之余,亦好吟咏,常与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酬唱。据《缃素杂记》载,“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人共定今体诗格”云云,可知齐己在诗歌方面也有相当高的造诣。这首诗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在给我们以审美感受的同时,也使我们体味到佛理的些许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