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得幽居惬野情,经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首诗写出了悟禅之人特有的风致。
“选得幽居惬野情,经年无送亦无迎。”“野情”指迥离世俗的情趣。为了使这野情得到充分的体验,就得选取一个幽僻的居处环境,这也就是上诗所云的“千株松下”。在这里,世俗之人罕至,禅者可以完全不受世事的纷扰。整年没有送往迎来的尘世的交接应酬,心境便始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灵而自由的状态。这两句为下文的叙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有时”,偶尔,写的是禅师的率性;“直上”,径上,写的也是禅师的率性。禅师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趣的自由抒发。上到了峻拔孤立的峰顶,他所能见到的只有他自己,挺立于天地之间,自己遂和孤峰和天地合而为一! 他便是孤峰,便是天地! 月亮冲出云层,泼下万顷清光,他的身心一片澄明,他被这月光所溶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月亮!所以月亮冲出云层,也就是自己在拨开云雾。“披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既是月亮,又是自己! 为什么云开月出竟使得平素喜怒不动于色的高僧如此激动不已呢?请看六祖的 《坛经》:“自性常清净,明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可见,云开月出,象征着世俗的尘霾暗影被驱除殆尽,佛性的光辉涵盖宇宙。在这样的时刻,他的激情达到了沸点,尽兴倾泻这自由奔放的豪情的方式,只能是那撼天动地的长啸!据《五灯会元》五,惟俨发出这一声长啸后,寺院周围差不多九里十里之内的村民们都听到了他的啸声。村民们惊讶着声音来自何方,次日早晨,他们一路寻找,来到禅寺,这时他们才发现昨晚的啸声是禅师看到月亮而发出的 (按 《宋高僧传》记此事时 “啸”作“笑”)。惟俨的这一声啸,可与王阳明在军中坐禅,猛然一啸,三军皆惊比美。此时此刻的惟俨,早已和天地同化,已完全忘我,与境合而为一,与天地合为一体。所以,这时的长啸,便是天地之啸,它震撼乾坤,何止九里十里,它一直延续到宋代明代! 李翱谒见惟俨后,“著《复性书》上下二篇。大抵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牵复之,犹地雷之复见天心矣。……其理则从真舍妄,彰而乃显自心” ( 《宋高僧传》十七)。在这开宋明理学先河的《复性书》中,我们不正可以听到云开月现时的禅师长啸的余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