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狮子峰》原文|赏析

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据《宋诗纪事》,重显“尝游庐山、栖贤,时諟禅师居焉。简严少接纳,显藞苴不合,作《狮子峰》诗讥之。”全诗表面似咏狮子峰的形象神态,禅理却暗寓诗中。对諟禅师的讥讽于咏狮型峰中随意所如,天然拨俗。禅理与形象相映成趣,境界却浑然一体。

“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是嘲讽諟禅师那不得禅旨却又故作超然尘俗的姿态。“踞地”画出了禅师打定时的可笑形象。“空”是禅学的中心论题。禅宗所谓三种“境界”即是对“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观照,其中第三个层次亦即最高层次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即在瞬刻中得到永恒而万物成为一体的境界。禅学否定天和地之分,也不追求某种理想人格而仅希冀获得经验性质的某种心灵感悟。这种感悟之旨在于空寂而不在于浩浩气势。诗中 “势未休”正是突出諟禅师 “简严少接纳”的傲然独立之势。这种独立人格是庄子的理想人格,但于禅学,锋芒毕露是要遭 “棒喝”的。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态中,禅强调的是矛盾的统一甚至根本拒绝承认他们以为是人为的观念上的一切矛盾。因此 “爪牙安肯混常流” 句,是讽刺故作 “遗世独立”状的禅师,貌似不愿混迹常流,自认为“唯我得道”,实际上却正好背离了禅学宗旨,露出了“爪牙”。嘲讽辛辣深刻,却又甚合 “狮子” 形象特征。

禅宗除了讲究正审思虑之外,也强调坐禅寂定,并把后者作为达到心神感悟而恬悦的机缘,所谓 “云覆千山不露顶,雨滴阶前渐渐深”就是这个道理。《狮子峰》三、四两句以反语形式表达了同样的禅理。“天教生在千峰上”一句中,“天”相对第一句“地”而言,有意突出 “天”与“地”之分,正是为了强化諟禅师的所作所为及其信仰与禅宗的悖离程度。“千峰” 亦可与 “常流”同解,“千峰之上”犹言不肯混迹于 “常流”,与禅学 “云覆千山不露顶”的思想背道而驰。“不得云擎也出头”句,以更强烈的语气嘲笑禅师。禅追求的是“云覆千山”似的静态韵致美而不是喷薄而出的动态气势美,既然禅师“不得云擎也出头”,当然也就与“我”“藞苴不合”了。 当然, 人在这里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讥讽,既然对禅师感到不以为然,他本人也就已经陷入了是与非,合与不合的理臼而也应遭到 “德山棒”,“临济喝” 了。这大概就是 “禅”的不可理喻和言传处吧。

以禅理入诗最忌堆砌禅语,而理趣浑然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在写作禅理诗时所努力追求达到的境界。如沈德潜就标举 “诗贵有禅理禅趣”,包恢也主张“状理则理趣浑然”。《狮子峰》以狮形山峰为载体,于形象中寄意趣,于朴素处见深奥。如果我们避开神秘的禅理,还可以透过狮子峰外观发现诗中刻画了一个不肯混迹常流而独立于云蒸霞蔚的千峰之上的老人形象,这个形象气贯长虹, 势不可休, 当然是美的,这就是所谓“趣”。 尽管诗人在否定这种美,但立在破中,所以并不影响其诗歌理趣浑然一体的特色,这也正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最可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