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游西峰寺》原文|赏析

山绕招提面面青,黄金台殿敞春晴。

树分两径参差起,水积方池淡沲清。

并命鸟飞争供食,长生鱼出听钟声。

湛然亭上凭栏久,闲着溪云傍塔生。

这是一首禅意颇深的纪游诗。“西峰寺”,在作者家乡丽水县以西。作者在万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游览了西峰寺。他通过细写游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对尘世喧嚣万象的鄙弃和对世外静谧清幽生活的真切的向往。

首联“山绕招提面面青,黄金台殿敞春晴。”点明作者游寺的时间在春天。“招提”,梵语为 “拓斗提奢”,意为 “四方”,后作“招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造伽蓝 (佛寺之意,梵语“僧伽蓝摩”之省),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之别称。诗中“招提”代指西峰寺。首联的上句说寺处于群山环抱之下,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是一个绝妙的幽静所在; 下句写寺顶的琉璃瓦在太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俨然万道佛光护定整个寺院。这里作者从淡处着笔,不露声色,而已暗含礼赞佛寺之意。诗人在另一首《再游西峰寺》中说:“西峰清净地,塔下有僧居。”“清净”,佛门术语,谓远离罪恶与烦恼。《俱舍论》十六云: “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上面两句诗可以说是“西峰清净地”的最好注脚。颔联继续描写景物:“树分两径参差起,水积方池淡沲清。”作者感到路两旁高低不齐的树依次排列成行,好像是在迎接自己的到来,它们在春阳映照下更显得青翠碧绿。一池春水也因在明媚的阳光下更见得明净清澈。“淡沲”,春光明媚意。杜甫《醉歌行》: “春光淡沲秦东亭,渚蒲牙白水荇清。”我们试想,在这么幽美的环境里,作者如何不生出许多的感慨来。

颈联“并命鸟飞争供食,长生鱼出听钟声。”

“并命鸟”,又称“共命鸟”,佛经中所说的一种两头鸟。该鸟两头共一躯,只能共同生活,故称。据说一次一个鸟头睡着了,另一个鸟头见到一朵香花,就吃掉了。睡着的鸟头醒来觉得满腹舒泰; 问起缘由,知道另一个鸟头在自己睡着时吃了香花,十分生气,指责另一个鸟头吃了偏食。为了报复,一次,它趁另一个鸟头睡着时吃了一朵毒花,最后同归于尽。“供食”,寺庙中用来供奉神佛的瓜果酒食。“并命鸟飞争供食”句,借争抢供食之鸟形象地刻画了世俗人等,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父子、兄弟等亲情,互争互夺的丑态。“长生”,长寿之谓。“长生鱼”,僧徒养鱼池中,是放生之意,养而不食,故曰长生鱼。“长生鱼出听钟声”则刻画了池里的鱼儿怡然自得、浮出水面静听钟声的神情。两相比并,读来意味深长。不禁让人们既联想到凡俗之人不能够超脱尘世纷争的种种世相,也联想到放怀物外、远避尘嚣的淡泊人生。寺里水池中的鱼儿能够与世无争,所求也只是听听佛寺悠扬的钟声,其间蕴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禅悦。《华严经·净品行》称: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又云: “愿诸众生,杂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禅悦。”禅悦即因耽好禅理引起的心神怡悦,是一种美妙的心境。试想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寺庙里聆听那洪亮悠扬、深沉回荡的钟声,连鱼儿都消除了妄念,必能产生与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同样的奇妙效果。所以作者听到寺里钟声时其心神一定是异常怡悦的。寓向往超脱的心情于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而不露痕迹,该是何等空灵的笔触!

尾联“湛然亭上凭栏久,闲看溪云傍塔生。”归结对西峰寺的游览,进一步伸足因进入佛门所领略到的心神怡悦之情。“湛然亭”,为纪念湛然而筑造的凉亭。湛然,唐佛教天台宗高僧。毕生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后人尊之为天台六祖。本荆溪戚子,人称荆溪尊者,著有《法华释鉴》、《法华疏记》等。从尾联的描写里我们分明看见一位面貌清癯的长者斜倚湛然亭的栏杆久久伫立,悠然对着远处的古塔欣赏“溪云初起”景观的淡雅场面。这是何等宁静闲适的感情,如非心同止水,是万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综观全,可知作者试图与世无争、淡泊自处的隐逸情趣,以及作者对空门奥妙的神往与怡悦。黄溍在《午溪集》的序中称陈镒诗“指事托物而意趣深远”,这首诗便可算是一个很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