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游龙门奉先寺》原文|赏析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歌之一。“龙门”,即龙门山,又名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佛事兴盛,共建有八座寺院,其中奉先寺最著名。杜甫年轻时漫游洛阳,慕名游览奉先寺,写下了这首禅趣冷然的诗歌。

诗题虽云“游”,但通篇只有首句明写“游”字,第二句即转写“宿”,以下六句皆承“宿”字,描写诗人夜宿寺中的所见所感,所以明人王嗣奭认为“游当作宿”(《杜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诗人既题“游”,必有所指。因为诗人认为白白游览寺院,徜徉于屋宇画栋、佛尊熏香之间,观禅事、听诵经,可谓形游; 而夜宿僧房,身处寂寥,耳听天籁,心静神敛,渐入空境,则可谓神游。神游比形游更能领悟佛的真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所以,诗人以 “游”标题,意在突出自己静卧禅境时的心理感悟,诗题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禅理。

首二句概写诗人从游寺到宿寺的过程。“招提”,梵语拓斗提奢,译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后又代指寺僧或寺院,此指奉先寺僧。“已从招提游”,表明诗人游寺时不是独游,也不是与朋友同游,而是与寺僧同游。游寺时的谈经说佛,使诗人慢慢洗净尘世的杂念,对佛界产生了更深的向往,直到天色已晚,兴致犹浓,便与僧人同宿寺中。两句中两次强调“招提”,表现了诗人与寺僧关系融洽,感情真挚,为下六句充分描写禅境作铺垫。且首二句都以虚字领起,既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又暗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看似率易,但却蕴蓄深厚。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此四句紧承 “宿”字,描写寺中夜景。山北的幽谷,阴风习习,风声飘来,有如天籁清发,悠扬怡人; 明月映照着天地,在幽幽树林中洒一片莹莹清辉; 龙门天阙,高入九霄,星辰点点,闪烁山巅; 山寺孤耸,白云微渡,夜卧寺中,寒气森森。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和触觉诸方面,描绘了奉先寺清寂幽寒、静谧肃爽的优美夜景。在诗人心中,这夜景的主色调是空灵静寂的,天籁、明月、星辰、白云,组成了一个超然尘外、纯洁高爽的幽境,诗人静卧其中,内心不禁产生了一种寂然入禅的感觉,人世的纷扰悄然隐去,一丝难状的天机微露在眼前。诗人正带着这种朦胧的体验进入梦乡。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末二句抒发诗人清晨醒来的心理感受。凌晨,一阵清脆的钟声打破了寺院的幽静,惊回了诗人的美梦,在似醒未醒的迷朦之中,诗人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禅院的晨钟迎来了新的一天,夜宿禅境的诗人又将要离开寺院,重返喧杂的尘境,在尘界与佛界的交接处,诗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源、人生的净土就在那幽静空寂之中,“道心之微,忽然豁露。”( 《杜臆》) 但诗人惜墨如金,只用 “深省”二字稍加点染,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立意巧妙,写景优美,融禅趣于景物描写之中,抒情含蓄,趣味深隽,“不用禅语而得禅理” (《杜臆》),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