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晶
塞外初捐宴赐金, 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 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 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 留著青城阅古今。
元好问
这首诗是遗山的代表作之一。在表达了诗人深沉痛挚的故国之思的同时,对于金源灭亡的历史原因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金哀宗天兴二年癸巳(1233)四月,汴京守将西面都尉、权元帅崔立发动兵变,开城投降,汴京城破,金朝濒临灭亡。四月二十日,崔立将金皇族五百余人送往蒙古军中,除太后、皇后、妃嫔外均被杀害。四月二十九日,元好问和其他金国旧臣被押出汴京,羁管于青城。诗即作于此时,其满怀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首联:“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这两句怨恨金朝统治者采取妥协媾和的政策,致使元蒙得寸进尺,迅速南侵。金朝曾以八万精兵攻打蒙古,但兵败只好求和妥协。从海陵王正隆年后,以赐给宴会费用的名义,向元蒙赠送大批礼物。“南牧”,指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贾谊《过秦论》云:“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遗山此处则反用之,形容元军铁骑南侵速度之快。“骎骎”,马行很快之状。这两句之间,有内在的因果联系。正因为金源统治者的妥协退让,才导致元军的“南牧骎骎。”
颔联:“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一方面慨叹金军的武备松弛,缺乏战斗力,一方面哀伤国家的沦亡。这两句之间同样是一种因果关系。“儿戏”句,典出《史记·绛侯世家》记载:汉文帝出京到屯军处劳军、视察,到其他各营都可直驰而入,唯独到周亚夫的细柳营,见将士戒备森严,不得入,文帝叹道:“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这里借指金兵战备松弛,不堪一击。金源中朝以后,靡弱之风渐盛,勇武之气渐失,军队愈来愈缺乏战斗力,打起仗来,根本不是元军的对手。“陆沉”,比喻国家沦陷,“谁谓”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口气,诗人不敢相信,但毕竟是事实。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用丁令威和金铜仙人两个典故抒发兴亡之感与去国之思。传说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而化为鹤,飞到辽东城门的华表柱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个典故反映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华表”句用此典故表达对汴京沦陷的痛切感受。“铜盘”句则借金铜仙人的典故抒写自己被迫离开汴京时的心情。唐代诗人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载,汉武帝以铜铸承露仙人。魏明帝时诏迁铜人至魏都邺城,铜仙人临载潸然泪下。遗山用此典故来写自己的去国之情。
尾联:“兴亡准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这两句感叹王朝兴亡之无常。青城,在开封西南,本是金人灭北宋受降之处,金末蒙古元帅速不台破汴京,也在青城受降,这岂不是历史的巧合?青城,已经成为两个王朝覆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感情是极为沉痛的。
这首诗带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来写兴亡之感,因而,诗的立意颇为深刻。遗山诗善用典故,于此也可略见一斑。连用若干典故,都十分贴切,且浑然一体,不见着力之痕,可见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清人赵翼对颔联的两句十分激赏,赞为“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能使读者低徊不能置。”(《瓯北诗话》卷八)这是很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