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步高
前年戍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张籍
题目“没”,通“殁”,死亡。“蕃”,指吐蕃。“故人”,旧友。此诗是张籍为悼念与吐蕃交战而牺牲的朋友而作。
吐蕃是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曾与唐和亲,以文成公主嫁之。公元八世纪半后,赞普(即王)墀松德赞时最为强盛,向外发动掠夺性战争。吐蕃与唐争夺西域,前后凡一百二十余年。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虚弱,吐蕃乘机进攻,攻取石堡城(在今青海境内),进取唐陇右、河西两镇。至唐代宗时,河陇及京西许多州县已全为吐蕃所有。唐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贞元三年(787)安西也被吐蕃攻克。吐蕃攻伊州时(属陇右道,今哈密),唐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累年,最后粮竭兵尽,不能再守,袁光庭先杀妻子,自己跳入火中身亡。张籍的旧友很可能也是这样一位将领。
诗的开头二句交代“故人”出征的地点及阵亡的简单过程。“前年”,交代时间。“戍”,守边。“月支”,一作月氏。古西域国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遭匈奴攻击,分为两支,一支西迁至今伊犁河上游,占有塞种故地。这一支称大月氏。而没有西迁者进入祁连山区与羌族杂居,称小月氏。诗中以“月支”指西域一带边城。“城下没全师”,全军于城下覆没。从此与唐王朝断绝了消息,而自己也与友人生死睽隔,永无相见之期。这种境况与上文言及的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曾与朝廷声问中断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之友不通音问是因为其已不在人世。
诗的第五六句是引申详述“城下没全师”句。由于全师已没于城下,故军营的废帐却无人来收,只有归来的战马犹识残留的战旗。战旗是军队的标志,即使战败,也不过偃旗息鼓,撤退而已,如今营帐无人来收,只有归马能识战旗,说明将士全已牺牲,只有老马识途,犹来战场。
诗的最后两句,想祭祀亡去的故友,又担心友人还在人世。这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一丝希望。“欲祭疑君在”,语本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诗的结句“天涯哭此时”句,语本张九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华《吊古战场文》中亦云:“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
这首诗的立意并无特别高明之处,但写得沉郁顿挫,它反映了中晚唐时期,唐王朝在边塞战争中连连失利,陇右、河西及西域一带出征的将上往往埋骨荒漠的凄惨现实。同时,也写出了两人的深厚情谊。俞陛云说:“苍凉沉痛,一篇哀诔文也。此诗可谓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也。”(《诗境浅说》)从诗中也不难看出,中晚唐的边塞诗中已是哀伤多于进取了。查慎行说:“结意深惨”,潘德舆说它“语平淡而意沉痛。”(《养一斋诗话》卷二)这不仅是个人的伤痛,也是时代的悲歌。
这首诗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纪昀说:“第四句即出句之意,未免敷衍。”(《瀛奎律髓》评语)语意重复,结构也较松散,难出新意,大大影响了此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