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谋
千古精忠日月光, 恨无麟笔写堂堂。
还家耻作梁江总, 辟谷谁知张子房。
后死十年应有待, 轻生万里故非狂。
有儿可拾江边骨, 须信人亡道不亡。
洪平斋
本诗作者洪平斋,生卒行状俱无考,诗作亦仅此一首,附谢枋得《叠山集》后。南宋洪咨夔亦号平斋,但其生活在南宋中期,不当有挽叠山之作。故此诗作者当是宋末一位不出名的诗人。《宋诗纪事》卷61收入此诗。
这是一首挽诗,叠山是谢枋得的号。谢枋得的生平事迹已见本书附录。此诗当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间。
挽诗之体,例以悲悼为主。但谢枋得不是一般的老病而死,而是以身殉国的烈士,故诗中不作一般的悲伤哀悼之语,而以赞美其节操为主调。诗一开篇,即用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勾勒出烈士的光辉形象。精忠之心,堂堂正气,日月同光,千古不朽。诗人恨自己不是史官,不能把烈士的光辉事迹书之青史。麟笔,犹史笔。相传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而止,此处引而申之,以麟笔代史笔。次联借两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方面映衬谢枋得的人品节操。江总(519-594),字总持,历任梁、陈、隋三朝。此处是用以反衬谢枋得的品格,并有所讽刺。因为入元之后,奔往大都求仕希宠的宋臣大有人在,如宋室赵孟吉,就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被荐为官的。辟谷,据说道家炼功,可以不食五谷,得以长生。张子房即张良,子房是其字,汉朝开国元勋,他晚年曾习辟谷之术。此处以谢枋得比张良,说他于宋亡之后,隐姓埋名,志在灭元兴宋。下联针对时人的议论,对谢枋得的晚节作了充分肯定。公元1297年,宰相陆秀夫背负末帝赵昺在崖山投海,南宋灭亡。谢枋得死于1289年,此之谓“后死十年”。谢枋得从东南沿海被押赴大都,至则绝食而死,此之谓“轻生万里”。盖当时人对谢枋得之死评价不一。认为既为故国旧君而死,何不于十年前以身殉之;十年之后,不死在故国家乡,却至大都才死,也似乎不大明智。针对这种误解和非难,诗人以“应有待”、“故非狂”作了辨白与否定。后死十年,是因为对抗元复国有所期待,并非苟且偷生。而北行之前不必死,北行途中不得死;至大都而死,正是谢枋得最终的抉择。以身殉国,岂分先后?不责备再仕新朝的贰臣,却责备为国殉节的烈士,小人不乐成人之美,有如是者!尾联以“人亡道不亡”作结,回应篇首。“有儿可拾江边骨”,化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意。谓谢枋得之子可以收拾乃父遗骨安葬,复由忠臣有后,生发出烈士虽死道义永存的盖棺之论,与首句意思相呼应。
作者作此诗时,南宋王朝已灭亡十年。少数以气节自励的文人,也遁迹山林,了其残生。从这种背景看,诗人不仅是挽谢枋得一个人,也是在挽整个南宋王朝;是通过赞美民族的脊梁,弘扬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民族正气,塑造了谢枋得的庄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