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济平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秋、似含羞。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莫上醉翁亭,看濛濛细雨,杨柳丝柔。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来游。
刘过
这首长调是刘过在扬州的感怀之作。扬州在宋时为淮南东路的首府,是一座古老而繁华的商业城市。由于金兵两次南下的烧杀掠夺,已是一片断墙残垣。“白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刘过目睹这种战乱残破的景象,激起心中报国无门的悲愤,不禁凄然伤怀,写下了这首寓壮于悲的词作。
刘过这首词的构思,别具匠心。全篇融情于景,而随着时地的转换,从物景中透露出时代兴亡之感和自身飘零之恨。词的上片写扬州的今与昔。“镇长淮”以下六句概括了昔日扬州的重镇地位和繁华的景观。“珠帘十里”两句是化用唐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诗句,反映出扬州十里长街,红楼画栋,珠帘辉映的繁华气象。“谁知”以下转入当前。世事剧变,实难预料。这里既写出胡马窥江的侵扰,又写宋室南渡的悲哀,而“笙歌散”一句,点出了昔日扬州繁盛的消逝,着一“愁”字,更体现出时代的悲剧和对国事的忧虑。“屈指细思”三句,词人的心态由愁而愤,因为仔细想来,广大士兵的血战牺牲,不过是为将军们得到“万户封侯”而已。如今唯独扬州后土祠的琼花,依旧开落,而旧时的营垒、废墟、,仿佛深含着被侵占的耻辱,羞于见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渗透着词人内心的无比愤恨。
词的下片随着时地的转换,抒写了历史兴亡之感。“金陵宅”和“丹阳郡”,均指与扬州隔江相望的镇江。唐时曾称京口(今镇江)为金陵,又以京口为丹阳郡。此处由“怅望”二字领起,流露出作者对南宋朝廷不能利用镇江有利地势以抗击金兵的遗恨。“兴亡梦”以下,承上写历史兴衰、个人荣枯的感慨。从历史的角度看,东吴孙权借助此地争霸中原,南朝刘裕以此为基地出师北伐。他们当年都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正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这里的“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可以说是同一意脉。“野灶炊烟里”以下由怅望京口的视角,转向环顾扬州,这里虽有驻防的军队,但人烟稀少,市容萧条,而自己仍在此淹留,心中之苦恨见于言外。因此不顾登临平山堂眺望那一片烟雨迷茫的景色。“,醉翁亭”在安徽滁县,为欧阳修所建。扬州蜀冈上的平山堂也为欧阳修所建,故此处借“醉翁亭”以指平山堂。结末三句用典。《说郛》中《殷芸小说》云:“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词人运用这个典故,借以说明自己不象那些只顾谋取私利的官吏,只好独自漫游扬州了。这不仅与篇首相照应,而且在个人飘泊的感叹中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讥讽。可见作者并非感怀旧事,而是抒发哀时伤乱的爱国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