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晶
百二关河草不横, 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 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 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 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
岐阳,就是现在的陕西凤翔。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蒙古军围攻岐阳,四月城破。当时元好问任南阳县令,惊闻岐阳城破的讯息,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岐阳》三首。此处所选的是第二首,也是三首之中最为沉痛的一首。诗人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由于元军入侵而造成的巨大灾雄,也暗讽了金朝军政的腐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极其悲愤的。
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写元军攻陕十年,而金朝却武备松弛,本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却被元蒙军队所攻取。“百二关河”本是形容陕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形势之国,带河山之险,悬绝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駰《集解》引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当诸侯百万人也。”这便是“百二关河”的来历。“百二关河”既言陕西有关河屏障,地势险固,本应凭险坚守,不为元军所乘,但“草不横”,则写出金军武备松弛,在险绝处无军把守的情况,给予痛心的嘲讽。“十年戎马”句,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元蒙军队开始攻陕,到正大八年攻陷凤翔,恰是十年。“秦京”本指咸阳,此处代指岐阳。这里说元军多年攻陕,使秦地人民备遭灾难。这两句已经奠定了此诗悲愤沉痛的基调。
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诗人自己当时的特定心情。前一句反用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中“西忆岐阳信”之句,极为贴切。元好问反用其意说“岐阳西望来无信”,来抒发河山陷落的悲愤。“陇水”句,化用北朝民歌《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语意,写秦地难民东迁的哀感。元好问在《中州集·雷绾诗序》中说:“客有自关辅来,言秦民之东徙者数十万口,携持负载,络绎山谷间,昼夜无糗粮,夕休无室居,饥羸暴露,濒死无几。间有为秦声写去国之情者,其始则嘹亮而婉转,若有所诉焉,少则幽抑而凄厉,若诉而怨焉,及其终也,呜呜焉,情愔焉,极其情之所之,又若弗能任焉者”,正可与此句参看。
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写岐阳被元军烧杀劫掠后的残破荒凉。“野蔓”句,写战骨遍地的惨象。江淹《恨赋》中云:“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剑魂。”此诗化用其意,并且进一步把“野蔓”这种无情之物拟人化,反衬出抛露荒野的战骨无人过问,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那些与元军浴血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金军将士的敬意。“残阳”句写元军屠城后的悲惨景象,只有一片惨淡的残阳余晖照在这遍是鲜血、悄无人声的空城。
尾联:“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诗人怨向苍天发问,怎能容忍这些“蚩尤”作乱,造成生灵涂炭呢?“苍苍”,本指天的颜色,这里代指天。“蚩尤”,上古时传说中的乱臣叛逆,曾与黄帝大战。这里代指元军。五兵,指矛、戟、钺、盾、弓矢等五种兵器。作“五兵”是说发动战乱。
元好问的“纪乱诗”清壮顿挫,沉郁悲凉,这首诗是“纪乱诗”中的代表作,写得倍极沉痛。诗人并不是对某个具体史实进行客观摹写,而是以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概括那个时代的悲剧。诗人往往是以自己深哀巨痛的主体感受来创造极具深度、广度的意象,深刻地写出了变乱年代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