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名。后人多取其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②燕脂: 同“胭脂”。比喻战场上的鲜血。紫: 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的泥土,故称“紫塞”。③易水: 在今河北易县。④黄金台: 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台于此,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故名。玉龙: 指宝剑。

【鉴赏】 中唐时期,藩镇飞扬跋扈、叛变无常,河北地区战事频仍,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严重威胁。李贺这首诗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慷慨赴难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息、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愿为国效忠的爱国激情。

《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旧题。古词称美洛阳令王涣的德政,与雁门太守无涉。至梁简文帝萧纲,开始按题面之意咏边城征战,李贺在这里就是继承了萧纲的传统,用这个古题歌咏时事。开头两句,写激战前形势之危急。首句写乌合之众的叛军如乌云聚集,遮天蔽日甚嚣尘上,大有将唐军驻守的城池一举摧垮之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见出叛军气焰之嚣张,渲染出战火已迫在眉睫。这将是一场交战双方数量悬殊、唐军将士处境危险的战斗。叛军如此猖狂,迎战强敌的唐军将士却毫无惧色。次句写他们军容整肃,严阵以待。日光透过云隙,照射到戎装披挂的唐军将士的铠甲上,发出闪闪耀眼的金光,使人联想到在江河风浪中勇敢地逆流而上的金色鲤鱼的鱼鳞。“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时的精神抖擞,显示出这些披坚执锐的热血男儿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三、四两句写由日至夜的激烈战斗。军中的画角本来就音色低沉,在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苍凉秋色衬托下,更显得慷慨悲凉。第三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先从听觉方面勾画出战争的规模,虽未直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仍然使读者从扑面而来的阴森惨烈的杀气中感受到那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浴血鏖战。第四句 “塞上燕脂凝夜紫”,再从视觉角度描写战争的残酷,一场恶战之后塞上的土地都凝成了血块般黑红的紫色,则激战之际厮杀双方的血肉横飞、血流漂杵,自在意料之中。长城素有紫塞之称,语出崔豹 《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如今凝成紫色的积血又与塞上的紫土混合在一起,在浓重的夜色笼罩下一时竟分不出是血紫?土紫?还是连这塞外战场上的通夜皆紫? 战争如此艰苦卓绝,唐军将士仍然英勇无畏。五、六两句写他们击退叛军进攻后,不顾伤亡惨重,又主动奋勇出击。“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唐军将士仍处于迎战强敌之不利地位。易水,在今河北易县。战国时勇士荆轲曾在此地别燕太子丹,然后入强秦去行刺秦王。这句明写临敌交战的地点,暗喻将士们那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然而敌众我寡的形势毕竟是对唐军将士意志的考验。天寒霜重,鼓受潮而声低沉,仿佛与将士们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心跳声合拍。“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写将士们冒寒迎战,同时暗示形势严峻,此一去恐怕将有去无还。是什么力量使得唐军将士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最后两句图穷匕见,喊出了广大唐军将士心底的呼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前线将士手提宝剑横扫顽敌,即使为国捐躯也心甘情愿! 这个结尾借将士之口表达出诗人愿为国效忠的壮志豪情,寄托了诗人复兴大唐王朝的热烈憧憬。

这首诗色彩浓重,哀感顽艳,笔调悲壮,感人至深。据唐人张固《幽闭鼓吹》载: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愈) 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授带,命邀之。”韩愈之所以因为一首诗而对年青的作者如此推重,究其原因,无他,皆因回荡其中的爱国激情,与韩愈这位日有同思、夜有同梦的热心读者声应气求、心灵相通,一拍即合之故。

文章作者: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