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

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①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安县西南六十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

【鉴赏】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讼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邈绵不绝……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离乱,溶进了多少血泪! 唐朝时,李勉在此任刺史,曾登临郁孤台北望长安,感慨自己未能在京师做一番事业,于是在山顶筑台,改 “郁孤” 为 “望阙”。词人深深理解这 “望”之情深,因为词人自己也正是这样,魂系故都中原和沦陷的家园,也是这样壮志难伸。更何况,这江水还目睹见证过一段血泪和耻辱的历史: 1129—1130年间,金兵南下,兵分两路: 一路陷南京,直指临安; 一路从湖北进江西,紧追隆裕太后。隆裕从南昌仓惶南逃,狼狈不堪,直逃到造口才勉强脱险,而金兵却在追逐途中一路抢掠杀戮,所到之处,惨不忍睹。辛弃疾是一位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胸中波涛万顷且才气纵横的词人,这一切在他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令他心潮难平! 于是,他奋笔疾书,在墙上题下了饱和着血泪和感慨的句子。这也是他为什么在造口题词,首句写登郁孤台的原因。江水中的行人泪当然包括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及作者感时忧事之泪,但更主要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词人却只写江水中 “多少行人泪”,更为超脱、空灵。由于其超脱、空灵,江水带泪这幅图画的色彩便显得较为疏淡。接着,词人在这图画上以自己的爱国深情画上了浓烈的一笔: “西北望长安”,长安在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这首词里决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长安一词,在这里远远不只是一地名,它是汉唐首都,而汉唐又是何等强大繁荣的朝代! 而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路! “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 “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不过,词人从不屈的江水那里,得到了启示,得到了信心,他一反上阕之沉痛愤慨,写出这 “青山遮不住”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的信念。他相信北定中原之大业定能冲破重重阻力,有所进展。但此时,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却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拥情人景,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文章作者: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