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珠本草》的主要内容,《晶珠本草》导读

《晶珠本草》的主要内容,《晶珠本草》导读

《晶珠本草》又名 《药物学广论》或 《无垢晶串》,藏名 《知麦协称》或 《协称》,系藏医本草学著作。帝玛尔·丹增彭措著。成书于1835年,刊行于1840年。现存主要版本为四川甘孜州德格藏历火羊年(1847)闰正月木刻本;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毛继祖等人的汉译本。

帝玛尔·丹增彭措(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藏族医药学家。他对青海东部、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历代藏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考证,历时近20年,至1835年完成集藏族药物学大成的著作《晶珠本草》,并于1840年木刻版行世。

本书约30万字,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即“药物昌珠歌诀”,以偈颂体写成;下部为解释之部,即“药物晶钏广论”,用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味药物加以论述。全书共收载药物2294种,按其来源,生境、质地、入药部位等不同,分为13大类,即珍宝类166种,石类594种,土类s1种,汁液精华类150种,树类182种,敦布(湿生草)类142种,俄(旱生草)类266种,盐碱类59种,动物类448种,作物类42种,水类121种,火类11种,炮制类82种。译本上部按药物分类共分13章,下部分为3编详述药物起源、药物性状、诸药性能、药物的采集和加工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学术特点有三:1. 收载药物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藏族医药学渊源很古,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人民就对动物、植物、矿物的某些部分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丰富经验。本书所载药物,约30%只限于藏族医生所用;约30%的种类主产或特产于青藏高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形态特殊,如解毒清热的石花,治胃寒的酸石,治皮肤炭疽的雪莲花,解毒止热痢的乌奴龙胆,益疮的唐古特金莲花、治瘟病的夏巴纳、解毒驱虫的嘎光,治风热的勒哲、治血热病的哇夏嘎(又名鸭嘴花)等,多是内地本草没有记载或很少记载的药物;有些药物从公元8世纪起沿用至今,仍是藏医常用的珍贵药物,对常见病多发病行之有效,并被目前药理、临床研究所证实。2. 药物分类别具特色。本书的药物分类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不同,与《本草纲目》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的16部分类也相异。它是按珍宝类、石类、土类、汁液精华类、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炮炙类共分13类。特别是珍宝类和汁液精华类,在其他本草书中是绝无仅有的。珍宝类药分上品珍宝类和普通珍宝类。上品主要指活佛、高僧火化后的净果——舍利,能辟邪,治魔病。普通珍宝则分不熔性珍宝药物和可熔性珍宝药物,前者如金刚石、玉石、蓝宝石、象牙、麝宝等,后者如金、银、水银、铁灰、锡镴等;在汁液精华类药物中,又分木、湿生草、旱生草、动物、石5种,包括动、植、矿物的物质精华,如冰片(治高热)、丁香 (祛寒气)、草果 (祛脾胃之寒)、石膏 (清肺热)、红花(止血活血)、麝香(解毒消炎)以及熊胆、腹中宝、地松脂等,这种不拘于动、植、矿物的种类,而以药物所含精华分类的方法,是本书作者的独特见解,也是从实际观察中得出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认识。此外,在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中又有根、茎、叶、花、果实、皮、全草之分:在动物药中又分头、脑、角、眼、舌、齿、喉、胃、肠、肾、血、肉、骨、毛、便等。这种分类法迄今在天然药物分类、植物分类学研究方面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 考订详悉,重视药物产地的比较。本书结合历代藏医药书籍的记载,对部分药物作了详细考订。如诃子在藏药中被称为“药王”,品种有五种和七种之说。这是从产地、外形及药用不同而命名的,本书即引用了10余部古籍,录用了40多个别名。哇夏嘎一药不仅描述了正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各家本草所记载的代用品也作了对比描述,比较其异同点,指明了正品和代用品的区别。对药物产地一方面引证历史药书,另一方面依据实地考察。如红花即有夏罔玛红花,为特品;克什米尔红花,为上品;尼泊尔红花,为次中品;雷干玛红花,为中品;西藏园植红花,为下品等。另外,本书对药物的采集时间、方法、炮制的注意事项等记载也颇为详尽。

《晶珠本草》是一部藏族本草的总结性著作,体现了我国藏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但是因藏族宗教盛行,本书也不可避免地搀入了宗教色彩很浓的内容和故事。由于语言、习俗、地域等因素限制,本书流行不广。近年以来藏医藏药以其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为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者,尤其从事藏、维、蒙医药研究者所关注。在青海省科委主持下,毛继祖等人对《晶珠本草》进行了评注,目录和注释均附汉藏对照,并对特产于青藏高原,具有藏药特色的品种绘其详图。为民族医药的教学、医疗、生产以及药检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