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国殇》简介|介绍|概况

楚辞《九歌》篇名。战国屈原作。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说:“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清戴震《屈原赋注》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及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古者战阵无勇而死,葬不以翣,不入兆域。故于此历叙生前死后之勇,以明宜在祀典也。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其曰‘天时怼兮威灵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呜呼!其旨微矣。”今人蒋天枢《楚辞校释》说:“《九歌》有《国殇》,犹《九章》之有《橘松》。言楚民气刚强不屈,拥有欲为国捐躯、誓死不返之众,实可一战逐敌,长驱以竟大业。故篇中隐摅战胜之情,篇末复寓长驱入秦之意。或谓篇中所言乃悼念怀王时死于丹淅之战士,非也。”今人陈子展《楚辞直解》说:“当是对于灵王、昭王之时伐吴阵亡者的祭歌,到了怀王初年经过屈原加工改作罢了。”今人游国恩根据《国殇》中有车战的描写,以为“车战之法到战国时已经不用,可见《九歌》必是战国以前春秋的产品。”(《楚辞概论》)郭沫若说:“其实车战的全废当在赵武灵王习胡服骑射之后,武灵王与楚怀王同时。又春秋时人称大国每言‘千乘’,而战国时人则言‘万乘’,苏秦游说列国,屡举出各国车乘的实数,足证车战之法在战国时还曾盛极一时。况且《国殇》乃伊古以来之死国事者,自不能专门用新武器来从事歌咏”,于是断定“当作于他(屈原)早年得志时分,而不是在放逐之后。”(《屈原研究》)今人王涛《屈原赋选》说:“本诗哀悼的对象当为楚昭王十年吴楚之战和楚怀王十七年秦楚丹阳、蓝田之役中阵亡的楚军将士。这两场大战在楚国历史上相当重要:前者丢了首都郢,国力大受影响,后者则成为楚国一蹶不振的转折点……写作本诗的目的,固然寄托着对殉难将士的哀思,但其主旨更着眼于激励有志之士为抗秦存楚而奋战。《国殇》的写作年代,可断于楚怀王十七年以后。”此诗是一首哀悼为国杀敌、“死于国事”(汉王逸《楚辞章句》)的将士的祭歌。它集中描写了古代车战中短兵相接、白刃肉搏的场面和在旌旗蔽日、强敌若云的情势下,爱国将士冒着箭雨刀丛,斗志昂扬,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情景,歌颂了将士们誓死不屈、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诗人屈原和楚国人民对死难将士的深沉怀念和热情礼赞,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此诗在艺术上也是堪称独步千古的杰作,它取材于现实,运用白描手法,直赋其事,选取了战争的初战、高潮、结局三个典型场面展开描写,扫却浮词,不枝不蔓,形象生动,情景逼真,令人恍然如身临战场、慨然和敌人作殊死搏斗;诗人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战争整个场面的鸟瞰和战斗细节的描绘结合起来,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战士们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风格雄浑,气势磅礴,所以力重千钧,慷慨悲壮,感数代英贤,古今共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