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珍宝》译文赏析

珍宝

【原文】

山川之精英,每泄为至宝;乾坤之瑞气,恒结为奇珍[1]。故玉足以庇嘉谷,珠可以御火灾[2]。鱼目岂可混珠,碔砆焉能乱玉[3]。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4]。曰孔方、曰家兄,俱为钱号;曰青蚨、曰鹅眼,亦是钱名[5]。可贵者,明月夜光之珠;可珍者,璠玙琬琰之玉[6]。宋人以燕石为玉,什袭缇巾之中;楚王以璞玉为石,两刖卞和之足[7]。惠王之珠,光能照乘;和氏之璧,价重连城[8]。鲛人泣泪成珠,宋人削玉为楮[9]。

【注释】

[1]精英:精华。泄:排出。恒:持久的,经常的。

[2]嘉谷:古代以粟(小米)为嘉谷,后为五谷的总称。明珠可以御火灾:春秋时楚国大夫王孙圉说:“我听说国家的宝物只有六种:圣贤能够分析万事万物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宝玉能够庇护赐福使五谷丰登,使(国家)没有水旱的灾难,就将它当做宝;龟壳能够准确预告福祸,就将它当做宝;珍珠能够用来抵御火灾,就将它当做宝;兵器能够防御兵乱,就将它当做宝;山林湿地沼泽足以供给财政用度,就将它当做宝。”

[3]碔砆(wǔ fū):似玉的美石。

[4]丽水:古代河流。朱提: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盛产白银。

[5]孔方、家兄:古代铜钱均为圆形方孔。西晋人鲁褒曾写过一篇《钱神论》,对金钱与权力进行了揭露和嘲讽,文中说:“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穷,得之则富强。”青蚨(fú):古代传说中的虫子,也叫“鱼伯”。鹅眼:古代一种质量低劣的钱。南朝宋景和元年民间所铸,像鹅眼一样小。

[6]明月夜光:明月珠和夜明珠。明月珠光晶莹似月光,夜明珠夜里能发光。璠玙(fán yú)、琬琰(wǎn yǎn):两种美玉。

[7]以燕石为玉:有个宋国人拾到一块光洁如玉的石头,以为得到了无价之宝。拿回家藏了起来。有位客人听说了马上来请求参观。主人斋戒七天,郑重其事地打开一口大箱子,大箱子套着小箱子,一共套了十口;又用红绸包了十层。层层叠叠打开了,客人见了,捂嘴笑着说:“这是燕石呀,跟瓦砾没有什么区别。”主人大怒,觉得客人没安好心,更加用心地收藏这颗燕石。什袭缇巾:用十层橘红色绸巾包裹着。什,即十。袭,重叠。缇巾,橘红色丝织物。璞玉:包在石中尚未雕琢的玉。两刖卞和之足: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玉匠都认为是石头。卞和因此以欺君罪被先后砍去了双脚: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玉在荆山下放声大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我不是因为被砍去双脚悲伤,而是伤心宝玉被认为是石头,正直的人被认为是骗子。”文王派人剖开璞玉,果然得到美玉,称为“和氏璧”。刖,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8]照乘:战国时期,齐威王与魏惠王相会,魏惠王问:“您应该也有宝贝吧?”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不相信地说:“像我们这种小国家,还有直径一寸、能照亮十二辆车的明珠十枚,像您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会没有宝贝呢?”价重连城: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派人给赵王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9]鲛人泣泪成珠:传说住在海底的人鱼哭泣时的眼泪能变成珍珠。削玉为楮:宋国有个人用玉雕成楮叶,三年才完成,形状和色泽都非常逼真,混杂在楮树叶中分辨不出真假。楮,一种落叶乔木。

【译文】

名山大川所蕴藏的精华,一旦泄露出来就成为最好的宝物;天地之间的祥瑞灵气,长期郁结就变成奇异的珍宝。所以玉石可以庇护五谷丰收免受水旱之灾,珍珠可以防御火灾。鱼目虽圆,哪里能与珍珠混淆;碔砆虽然很像玉,哪里能与真正的美玉混同。丽水里出产黄金,朱提里出产白银。说“孔方”、说“家兄”,都是钱币的别号;说“青蚨”、说“鹅眼”,也是钱币的名字。最贵重的珍珠,是“明月”和“夜光”;最珍奇的美玉,是“璠玙”和“琬琰”。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燕石,把它当成了宝玉,就用十层橘红色丝巾将它包得严严实实;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厉王和武王,但都被当作石头,因此以欺君之罪先后被砍去了左脚和右脚。魏惠王的宝珠所发出的光芒,能够照亮十二乘车的前前后后;和氏璧价值很高,秦昭王就想用十五座城来跟赵惠文王交换。相传人鱼哭泣时眼泪能变成珍珠;宋国有人用美玉雕刻成楮树叶,混杂在楮叶里竟然真假难分。

【解读】

“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和氏璧”的来历,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原文】

贤乃国家之宝,儒为席上之珍[10]。王者聘贤,束帛加璧;真儒抱道,怀瑾握瑜[11]。雍伯多缘,种玉于蓝田而得美妇;太公奇遇,钓璜于渭水而遇文王[12]。剖腹藏珠,爱财而不爱命;缠头作锦,助舞而更助娇[13]。孟尝廉洁,克俾合浦还珠;相如忠勇,能使秦廷归璧[14]。玉钗作燕飞,汉宫之异事;金钱成蝶舞,唐库之奇传[15]。广钱因可以通神,营利乃为鬼所笑[16]。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17]。

【注释】

[10]贤乃国家之宝: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派人去观察楚国有什么宝贝。楚国大将昭奚恤对使者说:“楚国最宝贵的,就是贤人,请您随便看吧。”儒为席上之珍:鲁哀公命人替孔子铺上坐席,孔子说:“儒者有席中宝玉一样的美德,以等待召聘;早晚加强学习,以等待垂问;怀着忠实诚信,以等待推举;身体力行,以等待录用。”席,铺在地上的草垫。珍,宝玉。

[11]束帛加璧:束帛再加玉璧,古代表示非常贵重的礼物。帛是丝织物,五匹为一束。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怀,怀藏。瑾、瑜,美玉,比喻美德。

[12]雍伯:应该是“伯雍”,即杨伯雍,传说中的晋代人。太公:即姜子牙,姓吕名尚,后世称为“姜太公”。璜(huānɡ):古代玉器名,形状像璧的一半,是贵族朝聘、祭祀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用。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第一次得到一条鲋鱼,第二次得到一条鲤鱼,剖开鱼肚子得到一块璜玉,玉上写着:“周受命,吕佐之。”

[13]缠头作锦:古代艺人表演时用罗锦缠头。

[14]克俾(bǐ)合浦还珠:东汉人孟尝曾任合浦太守,合浦不产粮食,沿海出产珍珠。当地人于是用珍珠和邻近的交趾交换粮食。前面的几任太守都非常贪婪,采珠不知道节制,于是珠蚌都迁徙到交趾郡内。合浦很难采到珍珠,很多人都饿死了。孟尝到任后,找出人民贫困的根源,对珠蚌进行保护,不到一年,珠蚌又慢慢迁了回来。克,能够。俾,使。秦廷归璧:战国时,秦国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发现秦国言而无信,于是在秦国朝廷之上以毁坏玉璧相威胁,怒斥秦王。事后又派人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赵国。

[15]玉钗作燕飞:传说汉武帝在甘泉宫西边修建了一座招仙阁,仙女赠送一支玉钗给汉武帝。后来玉钗变成一只白燕飞上天。金钱成蝶舞:传说唐穆宗时,宫中千叶牡丹花开放,香气袭人,每天晚上就有数万只黄色或白色的蛱蝶飞来,在牡丹花丛中嬉戏。唐穆宗命人捕到数百只,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国库中的金钱变成了蛱蝶。

[16]广:多。营利乃为鬼所笑:传说南朝宋时有位刘伯龙,小时候家里就很穷,长大后做了官还是很贫困。有一次他跟身边的人讨论怎样赚钱赢利,看见一个鬼在旁边拍掌大笑。刘伯龙叹息说:“贫穷原本是注定的,想要苛求连鬼都笑话。”于是停止了计划。

[17]抛砖引玉:传说唐人赵嘏诗写得非常好,常建想要得到他的诗,知道赵嘏一定会去灵岩寺游玩,于是先题写两句诗在墙壁上。赵嘏见到墙壁上的诗,补写成一首绝句,当时人称常建为“抛砖引玉”。买椟还珠: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卖珍珠,用木兰木做匣子,又用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熏得芳香扑鼻,还在盒子上面缀上许多珠玉,用宝石装饰起来。有个郑国人花钱把它买下来,但是只拿走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楚国人。椟,木匣子。

【译文】

贤能的人是国家的宝贝,读书人是席上怀才待用的珍品。古代君王聘请贤能的人,五匹帛再加上玉璧;真正的儒者坚守自己的道义,就像“怀瑾握瑜”一样品德高尚。杨伯雍的缘分真多,在蓝田种石得玉,又娶得徐公的娇女为妻;姜太公的遭遇很奇异,在渭水边垂钓,从鲤鱼肚里得到一块璜玉,后来果真遇到了贤明的周文王。剖开肚子来收藏珍珠,这种人只知道爱财而不知道爱惜生命;歌舞艺人表演时用锦缠头,表演结束后客人又赠送罗锦,这既为歌舞助兴又使艺人显得更加娇艳。东汉孟尝廉洁奉公,担任合浦太守后,能够使迁徙走的珠蚌返回到合浦繁殖;战国时蔺相如忠于国家,在秦廷英勇无畏,迫使秦王屈服,终于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玉钗变成白燕飞升上天,这是汉朝宫廷的怪异事情;金钱变成蝴蝶在牡丹花丛中飞舞,这是唐朝国库里的奇特传闻。钱多了就可以买通神明,经营谋利就会让鬼都嗤笑。用小的引来大的,称之为“抛砖引玉”;不懂得事物的贵贱而取舍失当,称之为“买椟还珠”。

【解读】

“买椟还珠”是我国的一则古老寓言,典出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的是一个楚国人,有一颗漂亮的珍珠,打算把这颗珍珠卖掉。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买椟还珠”这则寓言后来就用来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原文】

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算[18]。崔烈以钱买官,人皆恶其铜臭;秦嫂不敢视叔,自言畏其多金[19]。熊衮父亡,天乃雨钱助葬;仲儒家窘,天乃雨金济贫[20]。汉杨震畏四知而辞金,唐太宗因惩贪而赐绢[21]。晋鲁褒作《钱神论》,尝以钱为孔方兄;王夷甫口不言钱,乃谓钱为阿堵物[22]。然而床头金尽,壮士无颜;囊内钱空,阮郎羞涩[23]。但匹夫不可怀璧,人生孰不爱财[24]。

【注释】

[18]贤否(pǐ)罹(lí)害:贤者与不贤者一同遭受灾难。否,不好,恶。罹,遭受苦难或不幸。玉石俱焚:美玉和石头一起烧毁。俱,全,都。焚,烧;锱(zī)铢必算: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算。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19]崔烈以钱买官:汉灵帝时卖官鬻爵成风,冀州名士崔烈出钱五百万,买得司徒一官。有一次,他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外面的人是怎么说的?”崔钧回答说:“谈论的人都嫌弃您一身铜臭味。”铜臭:铜钱的臭气。原是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秦嫂不敢视叔:苏秦游说秦王失败,落魄而归,妻子不搭理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后来苏秦游说赵王成功,被封为武安君,当上了宰相,再路过家乡时,妻子不敢抬头看他,嫂子像蛇一样趴在地上,四次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您为什么过去那么傲慢,而现在又如此谦卑呢?”嫂子回答说:“因为您现在地位高而且钱财多。”

[20]雨钱助葬:相传唐昭宗时的兵部尚书熊衮非常孝顺,立功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后来遭遇兵乱,没有了官俸,父亲死了没有钱安葬,便日夜向天号啕大哭。忽然天像下雨一样降下铜钱,一连下了三天。熊衮除了安葬父亲的费用外,其余的都交给官府。而邻居们拾到的钱都化成了泥土。雨金济贫:传说汉代翁仲儒的家里非常贫困。有一天天像下雨一样落金子,落了十斛在他家里,他一下变得像王侯一样富裕。

[21]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惩贪而赐绢:唐太宗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贿赂的绢,事情败露后,唐太宗怜惜他的功劳而不忍心治罪,于是在朝廷上赐给他十匹绢,以使他感到羞愧。

[22]王夷甫:西晋大臣王衍,字夷甫,崇尚高雅,经常鄙夷妻子贪钱俗气,他自己从来不说“钱”字。妻子想要试探他,就让婢女用钱堆在他的床边。王衍早晨醒来,看见钱挡住了路,大声喊婢女说:“快拿走阿堵物。”阿堵,六朝口语,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这个”。

[23]床头金尽:形容人陷入贫困的境地。阮郎羞涩:晋代人阮孚拿着一个黑色皮口袋到会稽游玩,有人问他:“您的口袋里装着什么呀?”阮孚回答:“只有一文钱看守着口袋,我怕它空了感到羞涩。”

[24]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怀璧:怀中藏着美玉。比喻多财招祸或者有才能而遭到嫉害。

【译文】

贤者与不贤者一同遭受灾难,就如同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贪财的人永远不知足,即使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算。汉灵帝时崔烈用钱买来官位,世人都讨厌他身上的铜臭味;战国时苏秦发迹了回到家乡,他的嫂子不敢仰视他,自称是害怕苏秦位尊而多金。熊衮的父亲死了,无钱安葬,天就像下雨一样落金钱帮助他安葬父亲;翁仲儒家境贫穷,上天就像下雨一样落了十斛黄金救济他。东汉名臣杨震害怕“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而拒绝了别人相赠的金子;唐太宗为了惩治长孙顺德贪污受贿绢帛,又在殿廷赐给他绢帛,使他羞愧难当。西晋鲁褒写了《钱神论》,曾经把钱称呼为“孔方兄”;西晋王夷甫口中从来不说一个“钱”字,就说钱是“阿堵物”。然而,如果床头的黄金用完了,即使是勇士,也会觉得颜面无光;口袋里没有钱的时候,阮孚也会觉得有些羞涩。但是,虽然说平民百姓不能身怀玉璧,否则就有可能招致祸患;可是人生又有谁不喜爱钱财,但要取之有道。

【解读】

“唐太宗因惩贪而赐绢”其事大概是这样:唐太宗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贿赂的绢。事情败露后,唐太宗怜惜他的功劳而不忍心加罪,于是在朝廷上赐给他十匹绢,以使他感到羞愧。大理少卿胡演进言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恕,奈何又赐之绢?”太宗曰:“人生性灵,得绢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见《旧唐书》。由此可见,唐太宗仁政施法,用心良苦。唐太宗还实行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关于这一点有一历史奇闻: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圆、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唐太宗的此举令人吃惊,他的仁厚更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