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瑰丽多姿,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人们在阅读数量众多的古典小说名篇佳作时,可以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得到审美愉悦的满足,但其强烈与深厚程度却往往大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水平或高或低,即理性审视古典小说的能力有强弱之分。文学鉴赏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阅读过程,而是用心理解、精于发现的提炼与升华。欣赏小说也不例外,对于具有客观性、稳固性的阅读文本,精明的欣赏者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二度创作的优势,既充满激情地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真切的生活状貌、鲜活的艺术形象,又在冷静的思索中理性地发现和品味小说中流动的思想情感、深广的社会意义,通过反复品读、再三玩味,获得非同一般的思想感悟和审美享受。
如何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欣赏古典小说的较高境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说来,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欣赏者应当具有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基础知识。其荦荦大者,有如下三点:一是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类型、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就语体特征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类型,文言小说分为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白话小说则有短篇和中、长篇章回小说之分。文言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寓言,并受早期历史着作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多祖”现象;它自魏晋南北朝起,一直绵延至清代,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走完了它的发展历程。白话小说肇始于唐代民间的“说话”伎艺,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和体制,后广泛为文人所仿效;它从宋元时代开始,经明清时期的高度发展,延续到近代,演进为现代小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从自身发展的规律看,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先秦和两汉时期是它的萌芽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是它的形成期,唐代是它的成熟期,宋元时代是它的发展与开拓期,明代是它的兴盛期,清代则是它的空前繁荣期。本书即据此分为六章,勾勒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阐述每一时期小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其中的优秀作品。
二是熟悉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小说鉴赏的理论,虽然没有产生独立的理论着作,而是散见于各种评点性文字中,但仍然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在经史典籍的笺注疏解、诗文作品的评注等形式的影响下,随着小说创作的兴盛逐渐发展繁荣。它始见于南宋末年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经明代中叶李贽、叶昼评点《水浒传》得以定型,至明末清初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等将之推向发展高峰,随后涌现出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冯镇峦、闲斋老人等一批评点家。他们简洁而精当的评点文字显露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一些美学特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叶昼指出小说只要将“人物情理”写得“有趣”,就可以“劈空捏造,而不必实有其事”、“事事考之正史”,强调人物在小说里的中心地位和虚构应把握合乎情理的原则;毛宗岗提出采用“添丝补锦,移针匀透”、“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以及“文有正衬反衬”而当“以宾衬主”等结构技巧,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脂砚斋评《红楼梦》的寓意云:“此书表里皆有喻也,……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点示读者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金圣叹赞美《水浒传》第九回写李小二酒店先后闪进两个人时所用的“看时”二字“妙妙”,突出了自然转换叙事视角的高妙之处。这些评点涉及探讨小说创作规律、领会作品思想意蕴、玩味作品艺术特性等内容,为人们欣赏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许多良好的途径和方法。当然,读者在吸取古代评点家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中国和外国的现代小说鉴赏理论,以广博、深厚的理论素养拓宽眼界和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感悟。
三是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思想。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就是源于社会生活、镌刻时代印迹的精神产品。中国古典小说也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关,只有对与作品相对应的社会风俗、价值观念、时代精神等背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审美特质。文学作品还是创作者超越生活的一种精神创造,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情感。中国古典小说也无不是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倾向、人格气质的再现,如果把握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意图,感同身受地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叙事技法中领悟作品的思想境界与意蕴指向,一切艺术欣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欣赏者应当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体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有着并不相同的社会职能,“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为后世提供借鉴,“子”建构思想体系以应付各种社会问题,“诗”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索和深刻感受,“小说”则重在愉悦精神而使人们于闲暇中得到消遣。小说的内容大多与天下存亡、社会变迁、人类发展等重大的问题无关,无须表现作家关于国家命运的思虑、朝廷政事的反思、民生疾苦的关注、个人建功立业的期待,而是着意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事务、细腻的情感、世俗的趣味等,即上述文体所忽视的家长里短、爱情婚姻、人生遭际、轶闻掌故、谐谈琐言之类。正因为如此,小说不轻视喜剧性的因素,不排斥幽默诙谐的笔调,甚至让它们成为一种文体风格化的标志。作家常常设计富于喜剧意味的情节、场景和人物,采用带有喜剧色彩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达到令读者开怀一笑、获得精神愉悦的写作效果。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有别于外国小说和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独立的存在。如它受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形成了三位一体、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核心的思想结构;在微观表现上,三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此消彼长,呈现出一些差异性: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作品中,好人得好报、坏人受严惩已成为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肯定性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孝子贞妇、义侠信士、智者勇士或改过从善的浪子,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则走向儒者的反面,是生性凶残奸诈、生活奢侈淫靡,以及为人处世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之徒;在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导因素的作品中,充斥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或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等奇幻神秘的内容,大多讲述鬼怪神仙或有“特异功能”的人在地狱、人间、仙界的故事,一些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玄秘色彩和哲理意味。又如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起就具有成熟的历史意识,中国古典小说受到历史着作中文学因素的深刻影响,具有一种别致的史传形态:尤其重视采用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和历史传说受到创作者青睐而得到广泛的表现;刻意追求故事的真实再现、内容的丰富多彩,以表现众多的人物、叙述繁复的事件为能事,以完整而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命运为要义,比较忽略他们心理活动的描摹和个性特征刻画,有一些名篇佳作在这方面则有较好的开拓;大多采用类似史官的那种置身事外、客观冷静的述评方式,将作者自己设定为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以外在的、全知的视角理性地展现人物的人生遭际,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得到享受。再如受“说话”伎艺和诗歌的影响,精心结撰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由单纯故事、命运故事到性格历史的情节演进,以及由怪异的奇幻、庸常的奇特到平淡无奇里的奇绝的情节追求,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变化过程;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通过对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和言行举止的简约描绘,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人物的心态、性情和气韵;讲究诗歌的附加作用,常常在小说中穿插诗词,由最初单纯的夸示诗才,到借以烘托气氛、增强表达效果,再到助力于人物心理的展现、性格的刻画、才情气质的渲染和小说意境的创造,使诗歌与人物、情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表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家们创作意识的逐步提高和表达方式的渐趋精湛。
再次,欣赏者应当掌握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领会创作旨趣,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创作旨趣和呈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往往在作品中加以阐述或于字里行间略加提示;后者是阅读者的总结归纳,取决于理解、感悟、挖掘作品意义的深刻程度。很显然,创作旨趣是先验性的,在文本形成之前作者已经了然于胸,只是借笔下的人物、情节来实现罢了;主题思想则是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需要对文本细加玩味、反复揣摩,才可以准确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对创作旨趣的认识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思想、人生志向等来完成,也可以从作品中作者点题性的文字里看到,不过,一些作者会使出障眼法,故意在小说里(多半在开头)明确说明自己的意图所在,却将真实的本意隐藏在作品当中,这需要读者认真地去甄别;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具有唯一性、确定性,而大多是开放式的、多义的,甚至是难以定性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感受力去提炼,形成一家之言,因为个体的视野不同,关注点不一样,欣赏能力有差异,看到的将会大异其趣。但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作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创作的,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挖掘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和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不能完全摆脱自身的现实处境进行思考,而应当既刻意揣摩彼时、彼境、彼人的真实情状,也深入挖掘作者未曾预见而对我们有所启迪的思想意义,毕竟能逸出作者思想的束缚正体现了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反思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指引未来。
其二,分析人物性格,探究塑造形象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中国古典小说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故而,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中国古典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形象,是指作者以虚构方式描绘出来的,而非史书中所实录的。一个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要考察他(她)是否具备典型的性格特征,即完全个性化的言行举止所体现出来的非“他(她)”莫属的个性。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差异,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优秀的小说里,同一类型的人物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性格差异,如果阅读者没有将这些描绘性的文字加以比较,体会不到这种创作方法的妙处,不仅会有负于作者的一片苦心,而且也达不到认识小说魅力的目的。那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去突出人物个性、塑造典型形象呢?比较常见的如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让他们在这种特定的情境里不由自主地、强烈地释放自己的个性。一些优秀的小说家摒弃偶发的、缺乏反映性格变化内在依据的突发事件,选择具有生活必然性的尖锐矛盾和具有性格必然性的极端冲突,从中激发人物真实、复杂、丰富的情感,令其灵魂暴露无遗,往往取得极佳的表达效果。又如在同一事件中描写不同人物的反应、态度和作为,在反复对比和映衬中对人物加以皴染,无须作者多加评述,其典型性格已跃然纸上,鲜明突出,耐人寻味。再如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个性特点等,即使是相似的言语片断、相近的动作细节,也能写出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把握情节结构,关注叙事视角和技巧。在古代小说美学理论中,情节被视为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石,在小说中是处于第二位的;结构是对故事情节的营构,在安排上应更多顾及世俗阶层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进程中,情节结构由最初板滞的粗陈梗概演变成婉转、奇险、平稳等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切合人物情感活动、性格发展的逻辑,又能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和事件的本质,还具有峰回路转、复沓回旋、曲折多姿、跌宕有致等生动性特点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如前所述,大多数古典小说都是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扮演类似说书人的角色,而且常常不露痕迹地转用小说中人物的叙述眼光,既能有效地帮助读者顺畅地阅读和理解,又能真切地表现人物本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还可以造成一种十分奇妙的氛围,可谓一举多得。至于叙事的技巧,则更为丰富,埋设伏笔、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双线并行、抑扬顿挫、虚实相济等,不一而足。
其四,品味语言特色,欣赏文字之美。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无论是讲述故事、塑造形象,还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都离不开准确恰当、简练生动、富于个性化特征的语言。大部分古典小说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在寻求与特定的内容、独特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感情相适应方面,提供了不少创作的典范,这是读者欣赏古典小说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妨针对古典小说的语言美所具有的形象化、准确化、生活化、性格化和风格化等特点,考察作品的语言是否生动地摹画拟声,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是否富有生活气息,是否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是否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特征,以此判断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优劣高下。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一试身手,看看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写法,在与小说原作的比较中使自己的欣赏水平获得进步、写作技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