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余灰》简介|鉴赏
写情小说,十六回。我佛山人(吴趼人)著。连载于《月月小说》第十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至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出版。标“苦情小说”。宣统元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
小说以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广东南海县某一村镇一对未婚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陈姓青年耕伯,与朱姓姑娘婉贞年龄相当,又具表亲关系,平时你来我往,彼此倾慕,只是心照不宣,直至耕伯赴县城参加院考时,才由父母作主订下亲事。不料,正当家中得知耕伯高中“县学案首”、婉贞急盼做一个秀才娘子的时候,从县城中传来了耕伯考后失踪消息。后虽广布告示、多方探寻,仍似石沉大海,杳无踪迹,为此,举家悲痛万分,婉贞更是伤心不已。
殊为不幸的是,当耕伯的失踪还是一个无头案时,痛苦中的婉贞又被素性无懒的家叔拐骗,并将她远卖到广西梧州的娼寮之肆。对此,婉贞虽痛不欲生,可又苦诉无门,唯决心以死相拼来保持自己的贞节。她不屈于恶鸨的淫威,在遭到毒打之后决意投环自尽,不意经人及时抢救不死,遂虚与委蛇、巧施妙计,又得到苍梧知县的搭救,总算逃脱了恶鸨的毒手。经历此番磨难,婉贞归心似箭,然不巧途中又遇翻船落水,正自念必死无疑,恰又被一官船救起。当此绝处逢生,本该大为庆幸,却万万没有料到才出狼窝又入虎穴。贪淫好色的官僚竟以救命之举相要挟,硬行强逼婉贞为妾,婉贞矢志要为父母保声名、为丈夫保贞节,生死不从,结果又一次惨遭毒打,至昏死后被扔到荒郊野外。婉贞虽几经死生,但命不该绝,此次又得到“贞德庵”老尼姑的救护与帮助,在治好了伤病之后,最后终于回到了家中。从此,便搬到陈家侍奉公婆,准备一辈子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然而,未曾望在婉贞苦志守节二十年后的一天,家中正在为耕伯父亲九十寿辰称觞之时,耕伯竟神奇般地生还回家。至此,二十年之久的悬案才一朝打破。原来,耕伯在那年院考终覆出场后,连同另外两名同学一道被婉贞叔父骗卖到“猪仔馆”(专事贩卖同胞到国外做苦力的营生),从此漂洋过海,被迫来到美洲的一家烟草园中做苦力,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后来,经过乔装打扮,伺机逃到了新加坡,并被一蔡姓的东家聘作家庭教师,不久又被招为女婿,以至一时无法脱身。此番回家,竟是携带着妻子蔡氏和两儿一女荣归故里。此时,婉贞叔父固以身试法被监禁囚牢,耕伯却正趁着老父九十整寿再与婉贞交拜成亲。而后婉贞与蔡氏互相谦让、彼此贤良,全家老少共庆这苦尽甘来的大团圆。
《劫余灰》具有情节曲折,故事生动的特点,作者“因人、因地、因时,各有变态”(周桂笙《新庵笔记》之三),并以反美华工禁约为背景,多方面反映了晚清社会生活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政府官僚的腐败,显示出封建末世的极端腐朽和无比险恶。这无疑是具有一定认识价值的。
但是,就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言,不仅无足资取,反而抱残守缺,极力地为封建旧道德张目,大肆宣扬“贞、孝、节、义”等陈腐观念。其如作者对主人公朱婉贞的把握,当她已经知道被自己的叔父所陷害的时候,不仅不加揭发,反而是念念不忘祖宗的体面和陈旧的伦理纲常,处处为狠毒的叔父进行隐讳与开脱。倘若说“为父母保声名”、“为丈夫保贞节”还可以算是当时一般妇女的行为规范的话,那末,为十恶不赦的罪人加以包庇和隐瞒,则岂不是真正的罪戾!可是,作者竟把这样一位女子奉为活菩萨,并以其作为中国妇女的道德典范。不难看出,作者思想的腐朽程度。此外,作品还严重地表现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这实际上与作者“主张恢复旧道德”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该小说由于取材于作者的故乡,所以在口语的运用和风俗人情的描绘上,颇具有生动逼真的形象效果;但从情节安排上看,由于作者着意追求“苦情”的效果,纵是曲折迷离,不免有些附会之嫌;再则,从体式上看,结构虽然十分圆成,但这种由喜而悲、由悲而欢的逻辑形式,仍未脱中国古代道德小说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