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存明
太阳的影子躲在波浪上
黎明摇着棕榈叶,摇着绿色的光
从我身边跑来,给每一块礁石
布置洁白的鸽子。峭壁震颤
夜晚击落飞舞的白鸥。就在那儿
发出黑色的回响。就在那儿
寒冷的磷火阴森地摆动
喧嚣的白昼已经死去
我的梦在颤栗的水藻间游荡
天空和大海的胸襟
插满千千万万朵紫罗兰
芬芳的世界从另一个世界敲响
可就在那儿,我留给沙滩的湿漉漉的脚印
被无情的潮汐舔平。就在那儿
夏天的暴风雨疯狂地倾泻
无数的记忆凝结着冰雹的白光
就在那儿,少女们走出金色的贝壳
在清凉的月光下歌唱
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
但是,秋天最后的星星
却孤寂地闪烁,红色的月亮
象一个浑圆的,八月的橙子
陨落在我心的深渊里,就在那儿
露珠的戒指摔得粉碎
而屋檐下透明的葡萄串在哪里呢
雪山似的幻想,草地上的天真在哪里呢
就在那儿,一只小船的尸体
静静记载着遥远的风暴
帆曾象狂欢的孩子
在大海的泡沫中嬉戏叫喊
就在那儿,时间鸣响着衰老
我的梦落叶一样不可挽回地飘零
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
看吧,就在那儿,高高耸立的岩崖上
我的白桦树沉默着
象一根不再抖动的桅杆
世界的色彩在它脚下变幻
就在那儿,在无数飞逝的瞬息之间
它不感谢阳光,也不伴随蝉的忧愁歌唱
只有生长证明着自己的命运
杨炼
大海是蓝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蓝色给人以宁静的美感。但诗人从蓝色中却产生了“狂想”,并为之谱写了一曲意象新奇境界迷人的动人诗歌。作者通过意象的变形,把对人生的思索、哲学的思索熔铸在一个完整的主观心造的艺术境界中,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和诱人的魅力。
杨炼认为:诗的境界,是被创造的一个独立于作者主观和物质客观之外的“第三种现实”,是熔哲学、历史、现实和艺术于一炉的意识结构。《蓝色狂想曲》很好地表现了作者这一美学追求。
新时期的青年,饱尝了动乱带来的痛苦,静下心来他们便去思索,探求历史、生命及人生的意义。他们有希望也有失望,也有迷惘和困惑,他们时而感到孤独,时而又去寻觅;饱尝了受骗带来的悔悟,他们不再轻信而宁愿保持沉默。他们成熟了,他们不再轻易的歌唱或赞美什么,他们以自己的生长证明了自己的命运。杨炼的这首诗,便表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的这种特定的心态。诗人的这种人生理想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他个体的意义而有了普遍性。这便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作者用奇幻的形象描述了大海以后,便描述大海激起的梦境。“就在那儿,少女们走出金色的贝壳,/在清凉的月光下歌唱/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从贝壳中走出的少女应指维纳斯,她一直是美丽及自由理想的象征。这表现了作者心底曾有的纯真的希望。但现实却是“我留给沙滩的湿漉漉的脚印/被无情的潮汐舔平。就在那儿/夏天的暴风雨疯狂地倾泻/无数的记忆凝结着冰雹的白光”,作者纯真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因而陷入人生的困惑和生命的孤独之中。这些诗表现了作者迷惘的心态,“秋天的最后的星星/却孤寂的闪烁”,月亮“陨落在我心的深渊里,就在那儿/露珠的戒指摔得粉碎。”作者开始思索人生,他在寻觅,寻觅真、善、美究竟在那儿。“屋檐下透明的葡萄串在哪里呢/雪山似的幻想,草地上的天真在哪里呢?”但记忆成了“小船的尸体”,只记载着遥远的风暴。经过狂风巨浪的考验,作者对永恒的时间有了形而上的感悟:“就在那儿,时间鸣响着衰老/我的梦落叶一样不可挽回地飘零。”时间留给我们的只是衰老和飘零。悔悟、惆怅、迷惘、寻觅,最后,他成熟了,经过风风雨雨的磨难,一代人成熟了。他们在高耸的岩岸上沉默着,“象一根不再抖动的桅杆”,任凭世界的色彩在脚下变幻。他们裹着各种风暴,把共和国的历史推向前进。他们终于形成了自己理想的人格与完整的人格,“它不感谢阳光,也不伴随蝉的忧愁歌唱/只有生长证明着自己的命运。”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整整一代青年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历程:失望及成熟。而这一思想的表述,是靠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完成的。首先作者运用了意象变形手法,把自己的感觉、思考描绘出来、在诗的幻想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斑烂多彩的意象世界,整个诗的生命力就蕴藏在这一意象世界之中。其次,利用了通感的手法,使诗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形象,而且把人的视、听、嗅、味诸觉的生理感受转换成了心理感受,在移情和错觉的心理中,产生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幻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