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溶泉徐应佩
零落的琴,
比掩在荒草里的歌唇还要寂寞,
比古庙的钟,更寂寞。
残弦进裂在秋风里!
褪色的襟角裙边,
都睡满了尘丝与青苔。
再不会,瞧见了诗人,
曲调未成,就拍翅向他飞奔;
晨露上,也再不见有琴音驻停。
孤独地,看春花换成黄叶,
看月缺又月圆;
偷顾影子,秋月下,活象架枯骸。
蓬子
这首诗是诗人灵魂的自白,抒写了孤寂哀伤的心境。整个诗由于意象的幽深,形成了情调的朦胧。第一节描写琴的冷落,第二节描写琴的弦断,第三节描写琴的音止,第四节描写琴的形枯。一种经过象征暗示这一面折射镜所显示出的消沉颓唐的感情,隐喻着诗人盈腔的愁思。诗中并未直接写感情的本身,而是将其托诸于“破琴”的形象作了巧妙的烘托。
诗中的“破琴”作为一个象征载体,有着较深的内涵。“琴”的“破”,实际上就是诗人人生理想的破灭,于是绝望的痛苦构成了诗意回转的主轴,不过却没有直露这种感情。它是凭着意象暗示功能的发挥,给读者铺设了理解诗人深衷隐曲的通道。取喻是诗的显著特征,也是赋予诗的艺术生命的手段。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开拓了我们再想象的天地。从“零落的琴”的“寂寞”,可推想到诗人灵魂的寂寞,而“寂寞”的程度一经与相应的物象对比,就进一步增强了可感性:诗人的心灵啊,简直就象他在《苹果林下》所说的“荒凉的池塘”。“残弦进裂”,致使“破琴”的命运在“秋风里”变得尘苔满身,无有色泽。这象征着诗人思想的灰暗,由曾作过精神奋发的歌唱转入了情绪低落的沉默。正因为如此,再也没有如同“曲调未成”就有知音者“拍翅”向着琴声“飞奔”一样与诗人同鸣共振的情况,而象“晨露”清新般的“琴音”已经消失了。诗人以“破琴”自况,将“琴音”比作他的心音。琴破哑了声音,不就是暗喻他失去了理想而中辍了追求吗?可能诗人有过乐观的时候,可如今年华不复存在,“孤独地,看春花换成黄叶”,悲秋之情,充溢其中。“看月缺又月圆;/偷顾影子,秋月下,活象架枯骸”,这里的意象表现是很清晰的;月有圆缺,诗人借此叹恨人生之不能美满。秋月惨淡,“破琴”顾影自怜,诗人又借此悲呼——生命的美感价值何在?
全诗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创造,呈现了一幅愁情悲思的境界,但给人有沉闷的压抑,尽管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到二十年代中期青年徬徨苦闷的影子,听到诗人真实的声音,而它毕竟濡染着消极的苦汁。殊不知,人们并不希望琴破弦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