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诗群·宋渠,宋炜·有月亮和水和女儿的诗(组诗选章)》新诗鉴赏
涉过大溪地依然是水
涉过大溪地,骑鸟的伊人
想起了体外的父亲
一些女儿的软语流进木勺
或者走上一片莲叶,清水依依
草屋门窗已朽
依栅南迁的光影渐逝
几把苍黑的脑袋睡入沙土
一弦一扣
琴瑟无声而和
植火的人呀
倒叠爻辞,肢体隐进游鱼
水波在风景中沥沥坠落
滋生一环隐秘的灯盏
抬头穿越星宫
父亲熟悉的身影慢慢缩小
打水的童子走过石桥
茅草幽暗的衣裳恍若隔世
寂静缓缓散开
削竹为船,归于无语的细露
袖口忽明忽暗,有如花朵
在阴影中划地而居
手指互按,飘满了女儿的香味
水或原始之果的裂口
落雪纷纷
青荷高照
一支旧日的竹笛
女儿的名字
反复植入陌生的
红烛
彼此
都已熟悉。
香烟绵绵
淘净栖地
留在薄明的脸上
清洁的果皮
包着
去春的积水
隔着一面镜子
漂泊的嘴唇
沾满了青苔
兰蕙的纹理模糊地浮起
水淞陷进陆地,暮林悠悠
一只温婉的手持陶以歌
一节疏松的翎管披风沐月
鹤鸣之后
女儿的眼神如花摇曳
剖开一只褪色的木箱
冷血如潮,裸如萧萧残月
一尺土布
一把玉米
一卷散乱的烛光
坠地为羽。
洞箫排空声中
女儿的心事
临渊而止
濯于泱泱羊只
女儿骑鸟叩响了掘火的
悬钟果核绽裂,其纹延为岸壁
女儿回首桑事
水音早已
袅袅而东……
镜中的桑林和农事
躬耕之日,少年扶桑东向
一匹安静的白马环山叩弦
如逝者相依的回音。落叶空寂
摇乱一地疏影
桑林以上,天空的回忆缓缓散开
覆盖了疲乏的田亩
少年倚锄而立,目光深幽
浸入泥土深处的缄默
少年沿渠撒下谷粒
在另一个季节,隐隐听见了
月亮坠羽的声音
鹤鸣依然高远,回音袅袅
循入望归的栅栏
枯藤低垂,人家悠远
一支孤独的植物在等待中秘密安葬
婚丧和耕种持烛而眠
少年以手加额,四顾茫然
落日低悬,埋下盛种的陶罐
村庄和姐妹含羞指指南山
少年回望桑林,瓦瓮倾斜
濯于泱泱大水
宋氏兄弟的这首诗选自组诗《有月亮和水和女儿的诗》。读这样的诗不要去寻找诗歌背后的什么东西,这里的语言本身就是诗的全部生命,它无须再向读者表示它代表什么。宋氏兄弟是倾心于东方审美性格的,所以,诗中的意象往往像古典诗词的变体。这种意象的继承,更多的是属于审美直觉上与古人的沟通,而非体现一种认知意义。
这首诗是美的,美在它的古东方情调:宁静、高远、不动声色、泰然旷达。我们发现,这首诗缺乏“完整”的意义,它的情调是由一个个分散的意象通过偶然性组合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在东方审美性格的总意向下,纷至沓来的意象群的相遇。我们读这首诗,常常感到逆料不到的惊喜,这是因为,我们不再在诗中寻找“意义”,而只是迷恋于词语自身的结构。词语在这里不再是盛装内容的容器,而本身就是内容——美。而且,词语群与词语群在这里的关系已经消融掉了,失去了目的性(指一种暗示性、象征性),而变成多向的投射,在虚空的氛围里展示各自的魅力。你不可能对它的“意义”心领神会,它的意义就是变幻无常百态千姿的神奇的语言动作。仅此而已。这是一种“客观的诗歌”,也就是说,诗人一任直觉的自然呈现,前一个意象并不影响到下一个意象。这是一种梦幻的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反语言对人的强制,而力图使语言脱离人,呈现它独立自足的意义。在这里,不再是诗人选择语言,而是语言自身出来呈现自己,它的全部复杂性就在于它像魔棒,信手一指,万象生辉。宋氏兄弟对古汉语的变格转化有极高天赋,很少有同代人能与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