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岚山·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周恩来》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1917年9月,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周恩来,怀着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目的,就在那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东渡日本,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留学生涯。留学期间,他在潜心学业的同时,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对腐朽的反动势力的痛恶溢于言表,对新生的十月革命抱有无比的热情。当时他将自己的爱憎情感倾注笔端,先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著名诗篇。
《雨后岚山》作于五四运动前夕,诗人已决定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准备踏上归途之际,畅游日本故都——京都著名风景区岚山,他面对黑暗如磐的夜气,遥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触景生情,感时述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写雨后暮色苍茫中岚山的美景。诗人在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倾吐出胸中对陈旧的意识形态的厌恶之情。第二节写夜幕降临后登山远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鲜活泼,写意抒情,自成一体。
这首诗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万绿中拥出”的“一丛樱”象征新生事物;用代表“岛民心理”的“十数电光”象征进步和革命的民气;通过赞美不假人工的自然美,批判矫揉造作的旧文化,歌颂顺时应势而生的新文化和新生的革命政权;从黑夜里的电光中看到民心所向以及反动势力消亡的未来。“自然”和“粉饰”,新生和腐朽,革命和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审美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首诗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