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绘画、雕塑·桥社
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1905年由凯尔希纳与赫克尔、施米特—罗特鲁夫和佛瑞兹·布莱衣尔一起于德勒斯登成立的著名团体,“桥社”的含义即联合起“一切革命的和激进的因素”,这些年轻的建筑系学生们结合在一起,事先并没有约定任何纲领,只是为了反对当时统治他们的艺术。四个人中,除了凯尔希纳曾于1903至1904年间在艺术学校学习过一学期外,其他的人完全靠的是自学。他们追求的既激进又古拙的绘画风格,与当时中产阶级的趣味完全对立,却很快地引起了有使命感的年轻一代的共鸣。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新印象派画家的色彩构成,瓦洛东的木刻、孟克的版画、土鲁兹一罗特列克的石版画,波纳尔、乌依亚尔、德尼的绘画以及来自非洲和太平洋岛屿丛林里的原始艺术。后期哥特式的木刻和德国中古大师们如贝汉、克尔阿那赫等人的作品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1906年,叶米尔·诺尔德应邀参加了桥社,同年佩克斯坦也加入了这一团体。也还是1906年,10月间一位制造商被说服,在德勒斯登—勒布陶的塞费尔特洋灯商号的所有地上开辟了一个展室,允许桥社的艺术家在那里举行展览,这就是历史上桥社的首次展,它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的问世,随后于1906年12月至1907年1月又举行了一次版画展。1907年稍晚,又组织了一次巡回展。当时,由于一起工作的缘故,除了诺尔德外,桥社其他成员的绘画和版画大体拥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同时在这共同的风格下,各人又有明确的特征。凯尔希纳是个非常敏感,近乎于幻想的艺术家; 施米特—罗特鲁夫则以雄劲大胆的构图而闻名,而赫克尔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他有诗样的气质。很显然,凯尔希纳受益于蒙克,而罗特鲁夫的浑厚则从梵高那里得来的。桥社的艺术家们既不风格化,也不创造奥秘的图象世界,他们的绘画语言并非神秘的象征,而是他们所面对的新现实的表达。丰富和生动的色彩成为桥社和慕尼黑的“新艺术家画会”以及“蓝骑士”最大的不同。此外,桥社与蓝骑士的不同,还在于他并非一个国际性的团体。
1911年,桥社的大部分成员都在柏林,与早已移居在此的佩克斯坦共同成立了现代绘画训练协会 (MUIM),真正开始了向利伯曼和柏林“分离派”的印象主义画家发起挑战。此时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证明了他们在逐渐增加法国立体主义以及野兽主义的意识,并含有一种德国式的激情,对平辅直叙发出了冲击。1912年,桥社艺术家们在科伦的“分离主义”画展上最后一次以团体姿态出现。翌年,由于意见不合而宣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