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节日·端午
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按照十二地支纪日法,此为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 “端午”。《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 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最早应来源于夏至节,此时天气渐热,正是疫病发生的时节,故节日的主题是驱邪禳灾、避鬼祛瘟。这一天,人们将艾叶、菖蒲和大蒜一起挂在门首,称为 “水剑”。唐代以后还有张挂符印或钟馗画像的,小孩的额头上涂雄黄,成人则喝雄黄酒,而且点燃雄黄、白芷、芸香等在室内烟熏,采草药熬水沐浴,这一切都是为了避鬼驱邪。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现代学者闻一多根据这一特点,认为端午节最早应是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族祭祀图腾的节日。汉代以后,端午节就与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了。屈原是楚国贵族,他才华横溢,很受楚王器重,但后来由于坚决反对楚王的对外路线,小人又乘机挑拨离间,逐渐被楚王疏远,最后竟遭到流放,因不忍目睹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悲剧,投汨罗江自杀。传说屈原投江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起源,便被解释为人们试图拯救沉江的诗人,而吃粽子的习俗据说也与悼念屈原有关。《续齐谐记》 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后,楚人感到非常哀痛,每年此日,他们都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他。东汉初年,有个叫欧回的人,白日在江边忽遇一人,自称是屈原,告诉他: “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蛟龙所吃。如果你们再祭我的话,请用楝叶塞住竹筒口,并用五彩丝缠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 欧回就将此事转告大家,后世竹筒装米演变为做粽子,而缠以五彩丝,则是汨罗祭屈原的遗风。由于屈原在传统文学中的崇高地位,端午节也就很受重视,唐代以后,便被历代朝廷定为大节日。